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66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具有富锂结构,且两侧设置绝缘的聚烯烃基微孔膜,在不影响锂离子电池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避免因电池负极、正极之间,从而解决电池负极、正极的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

A High Performance Cathode Plate for Lithium-Rich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rich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plate, which comprises metal foil, first lithium-rich manganese base, second lithium-rich manganese base, first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second microporous membrane. The first lithium-rich manganese base and second lithium-rich manganese base are compoun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metal foil. The first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the second microporous membrane are respectively compounded with the first lithium-rich manganese base and the second microporous The first and second microporous membranes are polyolefin matrix microporous membranes. The porosity of the first microporous membrane is 48-51%, the pore size is 0.15-0.4 um, the porosity of the second microporous membrane is 48-51%, and the pore size is 0.15-0.4 um. The cathode plate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has a lithium-rich structure, and insulated polyolefin-based microporous membrane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Without affect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the problem of short circuit caused by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athode and the cathode of the battery can be effectively avoided, thereb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hort circuit caused by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athode and the cathode of the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电池(充电电池),在手机、可移动电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方便锂离子电池的可携带性,多将锂离子电池体积压缩,最大程度的缩小锂离子电池占用空间。但锂离子电池空间过小导致电池负极、正极之间距离较短,在锂电池受外界压力而变形时,易导致负极与正极之间接触,导致短路,影响锂电池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负极、正极之间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箔片选自铝箔片、铜箔片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箔片包括正极耳、正极横页、正极条,所述多个正极条与正极横页的下端相连,形成梳形结构,所述正极耳安装在正极横页的上端。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耳为热敏电阻。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耳表面还设有感温变色涂层。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正极金属箔片两侧设置由聚烯烃基微孔膜组成的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确保锂离子可与正极板接触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正极与负极板的直接接触,从而解决电池负极、正极之间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金属箔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如图1所示,包括金属箔片1、第一富锂锰基层2、第二富锂锰基层3、第一微孔膜4、第二微孔膜5,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2、第二富锂锰基层3复合在金属箔片1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4、第二微孔膜5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2、第二富锂锰基层3远离金属箔片1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4、第二微孔膜5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4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5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可选的,所述金属箔片1包括正极耳11、正极横页12、正极条13,所述多个正极条13与正极横页12的下端相连,形成梳形结构,所述正极耳11安装在正极横页12的上端。特别的,所述正极耳11为热敏电阻。特别的,所述正极耳11表面还设有感温变色涂层。其中,如图1所示,正极耳11位于金属箔片1的上端,且未被第一富锂锰基层2、第二富锂锰基层3复合。如图2所示,正极条13安装在正极横页12的下端,形成类似于梳子的结构。正极耳11为漆包铜导线NTC热敏电阻。第一富锂锰基层2、第二富锂锰基层3为三元材料层,所述三元材料层为镍钴锰酸锂Li(NiCoMn)O2材质。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正极板1两侧设置由聚烯烃基微孔膜组成的第一微孔膜4、第二微孔膜5,确保锂离子可与正极板1接触的前提下有效避免负极与正极板1的直接接触,从而解决电池负极、正极之间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同时,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正极耳11,在温度过高时,正极耳11的电阻值增大,从而降低锂离子电池的输入或输出效率,从而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的保护,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可选的,所述金属箔片1选自铝箔片、铜箔片中的一种。其中,金属箔片1为铝箔片。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技术人员阅读本申请说明书后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变更均未脱离本技术申请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根根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超维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