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636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0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导光层和逆棱镜导光膜;所述导光层的至少一面设置有增透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光板被划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指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逆棱镜背光结构由于光效较高,可控制光线视角集中在正向方向从而显著提升背光亮度。该背光结构非常适合节省背光功耗,降低电子设备整体功耗的场合,同时逆棱镜背光结构所使用光学膜材较少,也可避免一定程度的膜材褶皱等问题,从而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性。但是,逆棱镜背光结构在中小尺寸显示屏幕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的技术不成熟、量产良率低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包括逆棱镜膜材和导光板之间的划伤问题。这样因为,逆棱镜膜材的棱锥结构朝向导光板(lightguideplate,LGP)侧,且棱锥结构的顶角比较尖锐,非常容易划伤LGP;此外,通常中小尺寸显示屏的LGP由于厚度较薄,多采用聚碳酸酯(PC)材料,因此其表面硬度较低,加剧了被划伤和吸附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光板被划伤的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导光层和逆棱镜导光膜;所述导光层的至少一面设置有增透层。可选地,所述导光层的两面均设置所述增透层。可选地,所述增透层为形成在所述导光层表面的微凸起结构和/或微凹陷结构。可选地,所述微凸起结构为微棱镜结构和/或微透镜结构,和/或,所述微凹陷结构为微棱镜结构和/或微透镜结构。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微棱镜结构沿垂直于所述光源的光线传播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微棱镜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与所述导光层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微棱镜结构背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与所述导光层之间的夹角,且所述微棱镜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与所述微棱镜结构背向所述光源的一面的夹角为钝角。可选地,所述微棱镜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面被配置为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其上的入射角小于或等于45°。可选地,所述微棱镜结构远离所述导光层的一端具有圆滑表面。可选地,当所述导光层的两面均设置所述增透层时,所述微透镜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层的第一面上的第一微透镜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层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具有第一焦距,所述第二微透镜具有第二焦距,所述第一焦距与第二焦距之和为所述导光层的厚度。可选地,所述增透层由光敏材质制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背光模组。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导光板和逆棱镜导光膜之间设置导光层,防止逆棱镜导光膜与导光板发生吸附或划伤导光板;并且,通过在导光层上设置增透层以提高导光层的透光率,尽量减小导光层对背光模组的整体光线透过率的影响,避免背光模组的亮度损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为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和逆棱镜导光膜发生吸附时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一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和逆棱镜导光膜发生吸附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光线入射到具有光滑表面的导光层时入射角与透光率的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光层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仰视图;图7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光层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光层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图8A的仰视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光层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光层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不同方案的背光模组的亮度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图1示出了一种逆棱镜背光结构的堆叠方式。自下而上分别为反射片10、导光板20、逆棱镜导光膜40等结构,该逆棱镜导光膜40上下表面分别涂布有不同参数的结构,其中上表面为雾化层,对光线有一定散射效果,可以起到遮瑕作用;下表面为棱镜齿结构41,用于将导光板出射的光线折射到正向视角,提升正向亮度。由于常规逆棱镜背光结构的棱镜齿41朝向导光板20一侧,同时逆棱镜导光膜40的棱镜齿41的顶角比较小,在于导光板20接触时容易出现划伤导光板20的现象。特别是在移动电话(mobile)上应用的显示屏的导光板要求轻薄,须使用流动性较好的PC材料,从而导致导光板20本身硬度较低,更容易出现划伤的情况。为避免划伤可通过调整光敏材料(例如UV胶)减少棱镜齿的硬度,但由于硬度的降低两者接触时又出现吸附的现象,影响背光的均一性。图2示出了在逆棱镜导光膜40和导光板20之间出现的吸附现象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导光板20与逆棱镜导光膜40在接触时出现了点状或面状吸附位置60,该现象会造成背光的亮度均一性不佳。所形成的吸附现象是由于逆棱镜导光膜40的棱镜齿41的硬度较低,且棱镜齿41尖端和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较小。由于逆棱镜导光膜40本身没有支撑力,因此棱镜齿41贴附在导光板20上产生了吸附问题。图3示出了逆棱镜导光膜40在棱镜齿41的尖端发生形变时和导光板20之间产生的吸附现象。可看出由于逆棱镜导光膜40的顶角较为尖锐,同时为避免划伤其结构采用硬度较低的UV胶水成型,导致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较小,其顶部受挤压的影响容易与导光板20的表面接触产生如图2所示的吸附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光板被划伤的问题。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10、导光板20、导光层30和逆棱镜导光膜40;所述导光层30的至少一面设置有增透层31。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和逆棱镜导光膜之间设置导光层,防止逆棱镜导光膜与导光板发生吸附或划伤导光板;特别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特别适用于采用表面硬度较低的超薄型导光板材料的背光模组及其搭配超薄导光板的移动显示设备,相较原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导光层和逆棱镜导光膜;所述导光层的至少一面设置有增透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导光层和逆棱镜导光膜;所述导光层的至少一面设置有增透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的两面均设置所述增透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层为形成在所述导光层表面的微凸起结构和/或微凹陷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凸起结构为微棱镜结构和/或微透镜结构,和/或,所述微凹陷结构为微棱镜结构和/或微透镜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微棱镜结构沿垂直于所述光源的光线传播方向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结构朝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与所述导光层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微棱镜结构背向所述光源的一面与所述导光层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寅伟谭叶舟桑建谢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