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92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沿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到出光侧方向依次设置两层非均匀网点,其中,第一层非均匀网点按照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交错设置,第二非均匀层网点按照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交错设置,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之外的区域为均匀网点;还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获得理想亮度和均匀的出光,通过与LED光源的距离远近来确定网点分布的大小,还可减少LED灯珠数量以及光学膜片,从而提高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与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属于导光板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导光板因其能够将线光源转变成为面光源,是背光模组的关键组件,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LCD)光源的提供者,LCD本身并不发光,背光模组光源的表现便决定了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受效果。如图1、2所示,现有导光板基本为PMMA导光板/MS导光板/PS导光板/玻璃导光板这几种。随着现有成本不断增加以及能耗管控,那只有不断的减少LED灯珠以及各种光学膜片,导光板内的网点为均匀排布;LED发光源发出光线不能够均匀的折射在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从而导致导光板入光侧会形成灯影现象。行业内通常采用通过在每一片导光板入光侧横截面做V-CutDesign处理。不良率高,光效低,成本高,加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沿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到出光侧方向依次设置两层非均匀网点,其中,第一层非均匀网点按照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交错设置,第二非均匀层网点按照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交错设置,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之外的区域为均匀网点。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分为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所述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小于均匀网点。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分为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所述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中心区域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大于均匀网点。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大于均匀网点。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小于均匀网点。上述方案中,所述均匀网点和非均匀网点中的网点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者异形。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与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与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对应设置。上述方案中,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以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的LED发光源相对应灯珠颗数的L距离规则性的以复制或者阵列方式排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LED发光源,所述导光板设置有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入光侧一侧设置若干个LED发光源;所述导光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网点,所述网点按照如上述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点排布结构排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理想亮度和均匀的出光,通过与LED光源的距离远近来确定网点分布的大小,还可减少LED灯珠数量以及光学膜片,从而提高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与损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导光板上网点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导光板的网点折射效果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一弱光子区域H1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二弱光子区域H2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1、第二弱光网点区域H2与均匀网点的对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一聚光子区域M1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二聚光子区域M2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与均匀网点的对照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中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的折射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如图3所示,沿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到出光侧方向依次设置两层非均匀网点,其中,第一层非均匀网点按照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交错设置,第二非均匀层网点按照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交错设置,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之外的区域为均匀网点,这样,导光板的入光侧能够获得理想亮度和均匀的出光,通过与LED光源的距离远近来确定网点分布的大小,还可减少LED灯珠数量以及光学膜片,从而提高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与损耗。所述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分为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所述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小于均匀网点。如图4所示,当LED发光源长度为R=4时,结构件中框压导光板范围为5/MM时,H长度尺寸C等于R并且不大于R的1.2倍。H高度尺寸S等于中框压导光板范围5/MM并且不大于中框压导光板范围5/MM的1.32倍。如图5、6、7所示,H1与H2的长度尺寸C为H长度尺寸C二分之一,H1与H2的高度S等于H高度S的0.6-0.75倍,H1的中心位置为H长度C的三分之一位置上,H1角度为-3度。H2的中心位置为H长度C的三分之二位置上,H2角度为+3度。三个范围位置都是以中心点为起点减小网点密度值或者减小网点的大小值,从而起到弱光效果。当没有做过处理的正常网点密度值为100%时,那么H的网点密度值为13%-17%范围内,H1与H2的网点密度值为45%-55%范围内。所述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分为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所述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中心区域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大于均匀网点。如图8所示,M的长度C等于L与LED发光源R长度之和再减去LED发光源后的尺寸长度。M的高度S等于H的高度S的0.7-0.88倍范围内。如图9、10所示,M1与M2的长度尺寸C为M长度尺寸C二分之一,M1与M2的高度S等于M高度S的0.6-0.72倍,M1的中心位置为M长度C的三分之一位置上,M1角度为-2度。M2的中心位置为M长度C的三分之二位置上,M2角度为+2度。三个范围位置都是以中心点为起点加大网点密度值或者加大网点的大小值,从而起到聚光效果。当没有做过处理的网点密度为100%时,那么M的密度值为200%-250%范围内,M1与M2的密度值为135%-150%范围内。所述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大于均匀网点。如图11、12所示,P位置范围内网点密度要比H范围内网点密度大,加大网点密度值或者加大网点的大小值从而起到聚光作用。P的长度C尺寸小于LED发光源R=4且大于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到出光侧方向依次设置两层非均匀网点,其中,第一层非均匀网点按照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交错设置,第二非均匀层网点按照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交错设置,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之外的区域为均匀网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导光板的入光侧方向到出光侧方向依次设置两层非均匀网点,其中,第一层非均匀网点按照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交错设置,第二非均匀层网点按照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第二弱光网点区域N交错设置,所述两层非均匀网点之外的区域为均匀网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弱光网点区域H分为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所述第一弱光子区域H1和第二弱光子区域H2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小于均匀网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光网点区域M分为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所述第一聚光子区域M1和第二聚光子区域M2中心区域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者大小数值大于均匀网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光网点区域P内网点的密度数值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幸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高美福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