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85408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取河道底泥表层2‑10cm的底泥;(2)将蜂窝状填料安放于河道底泥中,蜂窝状填料上端高出河道底泥平面5‑10cm;(3)将步骤(1)抽出的底泥与硝酸钙、固体生物促生剂和反硝化菌、光合菌、氨化菌和硝化菌混合,注入到蜂窝状填料内;(4)在河道上种植吸收氨氮的沉水植物和伊乐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修复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结合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可以明显的去除底泥中的TOC和TN,而且能够保持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增加上覆水的溶解氧浓度,控制上覆水的TN浓度,防止富营养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河道污染治理
,特别是一种河道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水体的污染来源可分为内源和外源,在治理污染水体过程中,除了对外源污染要进行切断或控制,内源污染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通过沉淀、吸附等途径最终会沉积于底泥中并逐渐积累。由于不断的富集积累,污染水体底泥中的氮磷、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往往是上覆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的数量级倍数,底泥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会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会产生恶臭。所以污染水体的底泥是污染物的“蓄积库”,在一定条件下会使水体污染加重,同时产生的恶臭也会对周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目前根据控制方法原理的不同,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控制方法主要有疏浚法和覆盖法,优点是见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高,对底栖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疏浚法还要考虑底泥安置场地问题。化学法原理是化学试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底泥中分离或转化为低污染或无污染状态,但如果选择的化学试剂不当或用量不准确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法是指生物利用底泥中各污染物进行代谢活动,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取河道底泥表层2‑10cm的底泥;(2)将蜂窝状填料安放于河道底泥中,蜂窝状填料上端高出河道底泥平面5‑10cm;(3)将步骤(1)抽出的底泥与硝酸钙、固体生物促生剂和反硝化菌、光合菌、氨化菌和硝化菌混合,注入到蜂窝状填料内;(4)在河道上种植吸收氨氮的沉水植物和伊乐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取河道底泥表层2-10cm的底泥;(2)将蜂窝状填料安放于河道底泥中,蜂窝状填料上端高出河道底泥平面5-10cm;(3)将步骤(1)抽出的底泥与硝酸钙、固体生物促生剂和反硝化菌、光合菌、氨化菌和硝化菌混合,注入到蜂窝状填料内;(4)在河道上种植吸收氨氮的沉水植物和伊乐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菌、光合菌、氨化菌和硝化菌负载在吸附材料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材料上负载的反硝化菌、光合菌、氨化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孟富赖佑贤陈伟梁李东文陈健陈英王静静张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