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976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设于平台零件的下方,包括板状支撑体、内缘环状支撑体和外缘环状支撑体,板状支撑体与平台零件的底面垂直接触且沿底面的径向设置,内缘环状支撑体与平台零件底面的内缘垂直接触且沿内缘的周向设置,外缘环状支撑体与平台零件底面的外缘垂直接触且沿外缘的周向设置。板状支撑体使得平台零件在收缩趋势方向上具有较高的结构刚度,可有效控制平台零件底层的热收缩,内缘环状支撑体和外缘环状支撑体增加了平台零件底层在内缘和外缘处的厚度,能够有效分散热应力。从而可有效增强初始成形的底层结构强度,改善约束裂纹萌生,防止打印成形过程中平台零件底层发生开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
,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3D打印
,平台零件是一类呈水平置放的平台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具有一定厚度,中心具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因此具有内缘和外缘。在成形大尺寸平台零件时,易发生底层开裂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成形前几层,刚刚成形的零件厚度极低,且由于热扩散的原因,刚成形的零件致密度不高,更容易在多次重熔后在热应力的作用发生收缩,容易在类似缺口处萌生初始裂纹,收缩产生的热应力则容易集中在内缘和外缘处,形成缺口敏感区。目前,3D打印零件模型时生成的常规支撑结构用于大尺寸平台零件成形时,无法有效在缺口处改善约束裂纹萌生,无法有效控制初始成形的薄层的收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平台零件的底层进行有效支撑的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设于平台零件的下方,包括板状支撑体、内缘环状支撑体和外缘环状支撑体,板状支撑体与平台零件的底面垂直接触且沿底面的径向设置,内缘环状支撑体与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设于平台零件(4)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支撑体(1)、内缘环状支撑体(2)和外缘环状支撑体(3),所述板状支撑体(1)与所述平台零件(4)的底面(41)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底面(41)的径向设置,所述内缘环状支撑体(2)与所述平台零件(4)底面(41)的内缘(42)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内缘(42)的周向设置,所述外缘环状支撑体(3)与所述平台零件(4)底面(41)的外缘(43)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外缘(43)的周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设于平台零件(4)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支撑体(1)、内缘环状支撑体(2)和外缘环状支撑体(3),所述板状支撑体(1)与所述平台零件(4)的底面(41)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底面(41)的径向设置,所述内缘环状支撑体(2)与所述平台零件(4)底面(41)的内缘(42)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内缘(42)的周向设置,所述外缘环状支撑体(3)与所述平台零件(4)底面(41)的外缘(43)垂直接触且沿所述外缘(43)的周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支撑体(1)具有沿竖直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接触部(11)、第一断裂部(12)和第一主体部(13),所述第一接触部(11)与所述平台零件(4)的底面(41)相接触,所述第一主体部(13)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高度,所述板状支撑体(1)的厚度在靠近所述第一断裂部(12)处呈收缩趋势且在所述第一断裂部(12)处达到最小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支撑体(1)设有多个,所有所述板状支撑体(1)在所述平台零件(4)的底面(41)上沿周向等间隔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平台零件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缘环状支撑体(2)具有沿竖直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二接触部(21)、第二断裂部(22)和第二主体部(23),所述第二接触部(21)与所述平台零件(4)底面(41)的内缘(42)相接触,所述第二主体部(23)沿竖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金涛毛丽刘建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邦联航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