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957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包括瓶身主体和盖体,可用于矿泉水瓶、啤酒瓶、牛奶瓶、茶饮瓶、果汁瓶,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包括:淀粉8~12份、玉米粉8‑12粉、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0~15份、食品胶1~4份、改性剂1~4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其包括:S1,将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加入溶剂混合,得到浆料;S2,对所述浆料进行消毒灭菌;S3,对所述浆料进行加热,得到胶状物;S4,将所述胶状物放入压制模具中压制30‑60min成型,得到管状型坯;S5,将所述型坯吹成瓶型,得成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携带方便、零污染、节约了材料、水电以及后续处理资源,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保护海洋和生态环境、节约环保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及其制作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日用品新材料
,且特别涉及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饮料瓶和啤酒瓶等均采用塑料、玻璃、铁片等材料制成,绝大部分不可降解,用后产生垃圾,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浪费大量的材料资源和水电资源以及后续处理资源。目前己有可口可乐推出的可食用饮料瓶,但是瓶身采用冰块制成,工艺复杂,运输和储存难度大,实用性差。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工艺简单、具有一定耐水性、强韧性、无污染的可食用饮料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此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均采用主、副的食品类原料制成,可食用、零污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规模化生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包括瓶身主体和盖体,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8~12份、玉米粉8-12粉、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0~15份、食品胶0.2~1份、改性剂1~4份。进一步地,所述食品胶选自卡拉胶、琼脂、明胶、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改性剂选自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柠檬酸、食用甘油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还包括:增味剂0~4份,所述增味剂为天然果蔬制品。进一步地,所述增味剂选自南瓜粉、紫薯粉、秋葵粉、菠菜粉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10份、玉米粉10份、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2份、食品胶3份、改性剂3份、增味剂2份。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上述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其包括:S1,将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加入溶剂混合,得到浆料;S2,对所述浆料进行消毒灭菌;S3,对所述浆料进行加热,得到胶状物;S4,将所述胶状物放入压制模具中压制30-60min成型,得到管状型坯,所述压制模具包括上压模和下压模,所述上压模和所述下压模之间具有管状的模腔;S5,将所述型坯吹成瓶型,得成品。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对所述浆料进行消毒灭菌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浆料放入臭氧机中,进行臭氧杀菌10~15min。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对所述浆料进行加热的步骤包括:在真空搅拌罐中进行加热搅拌,加热温度为50~90℃,加热搅拌时间为30~70min。进一步地,在步骤S5中,将所述型坯吹成瓶型的步骤包括:S51,将型坯通过红外线高温灯管照射,使所述型坯受热软化;S52,将预热后的型坯放入模具中,闭模后在所述型坯中通过压缩空气,使所述型坯吹胀而紧贴在模具内壁,其中吹瓶温度为90~120℃,吹瓶气压为1~2.5MPa;S53,室温下冷却脱模,得到中空的饮料瓶成型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可食用的主、副食品类原料制备出可食用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包括矿泉水瓶、啤酒瓶、牛奶瓶、茶饮瓶、果汁瓶等,其携带方便,零污染,节约了材料、水电以及后续处理资源,能够用于盛装水、啤酒和各类饮料,有利于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节约环保资源。本专利技术用于盛装水、啤酒和饮料时,可保持8-15h不溶解于液体,可广泛应用于果饮店、快餐店等公共场所,也可作为家用。将此可食用环保饮料瓶使用完毕后,可以食用或者进行自然降解,也可以作为餐厨垃圾用于制作饲料或者肥料,从而避免了将其作为垃圾丢弃所造成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污染和处理垃圾产生的的能源和资源浪费。本专利技术中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生态环境和节约环保资源,拓宽全球环保日用品市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及其制作工艺进行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了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所述环保日用饮料瓶采用可食用的主、副食品类原料制成,避免了二次污染和垃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环保资源,其包括瓶身主体和盖体,可以替代一次性饮料瓶广泛的应用于家庭、餐厅、饭店、果饮店等公共场合,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8~12份、玉米粉8-12粉、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0~15份、食品胶0.2~1份、改性剂1~4份。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食品胶选自卡拉胶、琼脂、明胶、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食品胶通常是指溶解于水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充分水化形成黏稠、滑腻或胶冻液的大分子物质,食品胶可以进一步可以起到增稠、增黏、黏附力等作用。卡拉胶透明度高,吸水性强,易溶解,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增稠剂。琼脂极易分散于热水中,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可增加成品的粘着性、弹性和持水性,有利于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明胶为动物的皮屑、软骨、韧带、肌膜等含有的胶原蛋白经分解后制得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作为胶凝剂、稳定剂、乳化剂、增稠剂和澄清剂等应用于食品中。微晶纤维素是一种纯化的、部分解聚的纤维素,相对无毒和无刺激性可以提高淀粉凝胶的耐热性和黏附力,有利于稳定乳状液和泡沫。优选的,选用卡拉胶、琼脂、微晶纤维素比例为1:1:2时,瓶体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水性能。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改性剂选自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柠檬酸、食用甘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加入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和柠檬酸,能够在淀粉基质中形成交联的网络结构,改善以淀粉为主要体系的原料中的韧性和强度,保证在吹瓶过程中,型坯能够被拉伸,且在拉伸后固定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瓶状体。食用甘油可起到对淀粉的增塑作用,促进产品吹塑成型。可选的,所述改性剂为玉米醇溶蛋白和食用甘油,且所述玉米醇溶蛋白和食用甘油的比例为1:2时,瓶身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还包括:增味剂0~4份,所述增味剂为天然果蔬制品。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增味剂选自南瓜粉、紫薯粉、秋葵粉、菠菜粉、大麦苗粉、甜菜粉、洋葱粉、香芋粉、甜菜粉、胡萝卜粉、香菇粉、牛蒡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但不限于上述果蔬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增加各种可食用的果蔬制品作为增味剂。添加增味剂后,可补充增强杯体的风味,从而改善其可口性,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10份、玉米粉10份、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2份、食品胶3份、改性剂3份、增味剂2份。在该比例下,瓶体成型品具有更好的可加工型、口感和耐用性,有利于发挥其使用功能,适用于不同的使用环境。优选的,当所述梗米粉和糯米粉混用比例为1:1时,具有更好的可加工性能。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其包括:S1,将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加入溶剂混合,得到浆料;S2,对所述浆料进行消毒灭菌;S3,对所述浆料进行加热,得到胶状物;S4,将所述胶状物放入压制模具中压制30-60min成型,得到管状型坯,所述压制模具包括上压模和下压模,所述上压模和所述下压模之间具有管状的模腔;所述型坯是在吹塑成型过程中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身主体和盖体,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8~12份、玉米粉8‑12粉、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0~15份、食品胶0.2~1份、改性剂1~4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身主体和盖体,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8~12份、玉米粉8-12粉、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0~15份、食品胶0.2~1份、改性剂1~4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胶选自卡拉胶、琼脂、明胶、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剂选自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柠檬酸、食用甘油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还包括:增味剂0~4份,所述增味剂为天然果蔬制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味剂选自南瓜粉、紫薯粉、秋葵粉、菠菜粉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所述瓶身主体由以下原料制成:淀粉10份、玉米粉10份、梗米粉和/或糯米粉12份、食品胶3份、改性剂3份、增味剂2份。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食用环保饮料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S1,将所述瓶身主体的原料加入溶剂混合,得到浆料;S2,对所述浆料进行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智猛
申请(专利权)人:众智汇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