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
本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属于液晶显示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由于直下式液晶模组的入光腔体大,现有的这类显示设备一般主要采用前框+背板+光学组件+装饰件的结构,用正向或反向的顺序依次装配光学器件与结构件。现有的装配较繁琐,涉及的零件数量多,装配效率低,前框与背板的连接使产品外观存在较多拼缝,影响产品主观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组装、零件数量少,产品外观整体性高的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即使方案是: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包括壳体、显示框架和下框,壳体包括背板,背板包括背侧板、外侧板和前侧板,背侧板形成液晶模组的背面部分,外侧板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上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前侧板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正面的上侧、左侧和右侧;背板形成底部开口、另外三边为边框槽的腔体,边框槽由背侧板、外侧板和前侧板形成;显示框架包括液晶屏、围框、带光学膜片的扩散板、反射纸和灯条,显示框架位于背板形成的腔体内,并且背板的底部开口可拆卸连接下框,下框形成液晶模组的底面及正面下侧。进一步的是:所述 ...
【技术保护点】
1.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框架(2)和下框(3),壳体包括背板(1),背板(1)包括背侧板(11)、外侧板(12)和前侧板(13),背侧板(11)形成液晶模组的背面部分,外侧板(12)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上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前侧板(13)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正面的上侧、左侧和右侧;背板(1)形成底部开口、另外三边为边框槽的腔体,边框槽由背侧板(11)、外侧板(12)和前侧板(13)形成;显示框架(2)包括液晶屏(21)、围框(22)、带光学膜片的扩散板(23)、反射纸(24)和灯条(25),显示框架(2)位于背板(1)形成的腔 ...
【技术特征摘要】
1.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框架(2)和下框(3),壳体包括背板(1),背板(1)包括背侧板(11)、外侧板(12)和前侧板(13),背侧板(11)形成液晶模组的背面部分,外侧板(12)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上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前侧板(13)分为三部分并分别位于液晶模组的正面的上侧、左侧和右侧;背板(1)形成底部开口、另外三边为边框槽的腔体,边框槽由背侧板(11)、外侧板(12)和前侧板(13)形成;显示框架(2)包括液晶屏(21)、围框(22)、带光学膜片的扩散板(23)、反射纸(24)和灯条(25),显示框架(2)位于背板(1)形成的腔体内,并且背板(1)的底部开口可拆卸连接下框(3),下框(3)形成液晶模组的底面及正面下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侧板(11)包括第一平面(111)、第二平面(113),以及连接第一平面(111)和第二平面(113)的过渡面(112),第一平面(111)与外侧板(12)垂直连接,第二平面(113)外壳背部大面区域;第一平面(111)、第二平面(113)和前侧板(13)所在平面相互平行;边框槽呈U型结构,并且边框槽由背侧板(11)的第一平面(111)、外侧板(12)和前侧板(13)形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112)为斜面或弧面,背侧板(11)的上半部分为液晶模组的外观区,下半部分为相应整机装配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的底部开口的后侧设置支撑板(14),支撑板(14)由背侧板(11)底部的第一平面(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飞,金雷,唐光友,汤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