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身转运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078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身转运床,包括床架和翻身转运机构,翻身转运机构包括:扶手安装架、基轴、第一扶手连杆、中轴、第二扶手连杆、扶手杆、辊筒连杆和电机辊筒,第一扶手连杆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基轴上,另一端固定在中轴上;第二扶手连杆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中轴上,另一端与扶手杆固定连接;辊筒连杆的一端与扶手杆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辊筒连接;第一扶手连杆与基轴以及第二扶手连杆与中轴均通过棘轮插杆机构实现角度调节和锁死,一转运布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翻身转运机构的电机辊筒,通过调节电机辊筒的高度以及驱动电机辊筒运动实现对病人柔性翻身和转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能够结合现有病床使用,成本低。

A Turn-over Conveyor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care, and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a turning conveyor bed, including a bed frame and a turning conveyor mechanism. The turning conveyor mechanism comprises an armrest mounting frame, a base shaft, a first armrest connecting rod, a middle axis, a second armrest connecting rod, an armrest rod, a roller connecting rod and a motor roller. One end of the first armrest connecting rod is fixed on the base shaft through a bearing sleeve, and the other end is fixed on the middle axis. First, one end of the second handrail connecting rod is sleeved in the middle axle through a bearing, the other end is fixed with the handrail; one end of the roller connect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handrail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tor roller; the first handrail connecting rod and the base axle, the second handrail connecting rod and the middle axle are adjusted and locked through the ratchet insertion mechanism; the two ends of the turning cloth are connected with two groups of turning-over mechanism respectively. By adjusting the height of the motor roller and driving the motion of the motor roller, the motor roller can turn over and transfer the patient flexibly.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isting sickbed, and low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身转运床
本技术属于医疗护理
,具体涉及一种翻身转运床。
技术介绍
护理床是为了照顾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在住院或居家护理时所使用的病床,一般可通过将背部的床板升起,协助病人坐起,目前市场上分为电动护理床及手动护理床,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照顾,不具有翻身转运功能。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以帮助病人翻身的护理床,多采用电缸等动力设备推动床板,刚性的推动人体直接翻身,对于病人来说舒适度极差,并且还可能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现有的翻身机构大多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协助病人进行翻身,有时还需要对病人进行转运,使病人从一个床转运到另一个护理床。但是现有的护理床均不具有这一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护理床带动病人刚性翻身舒适度差、不能同时实现翻身和转运功能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柔性翻身且同时满足病人翻身和转运功能的翻身转运床。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翻身转运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和设置在所述床架两侧的两组翻身转运机构,所述翻身转运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床架上的扶手安装架、固定在所述扶手安装架上的基轴、第一扶手连杆、中轴、第二扶手连杆、扶手杆、辊筒连杆和电机辊筒,所述第一扶手连杆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基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中轴上;所述第二扶手连杆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中轴上,另一端与所述扶手杆固定连接;所述辊筒连杆的一端与扶手杆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辊筒连接;所述电机辊筒通过轴承架设在所述辊筒连杆上;一转运布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翻身转运机构的电机辊筒,通过调节电机辊筒的高度以及驱动电机辊筒运动实现对病人的翻身和转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扶手连杆与基轴以及所述第二扶手连杆与中轴均通过棘轮插杆机构实现角度调节和锁死,所述棘轮插杆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基轴/中轴上的棘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扶手连杆/第二扶手连杆内部与所述棘轮相适配的插杆、固定在所述插杆上且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第二扶手连杆的侧壁面伸出的调节手柄以及顶紧弹簧;所述顶紧弹簧的一端顶在所述中轴/扶手杆上,另一端顶紧在所述第一扶手连杆/第二扶手连杆的轴肩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扶手连杆与所述基轴垂直,所述第二扶手连杆与所述中轴垂直,且所述基轴与所述中轴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第一扶手连杆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基轴的两端;所述第二扶手连杆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中轴的两端。进一步地,所述翻身转运机构还包括气弹簧,所述气弹簧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扶手安装架上,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翻身转运机构还包括加强连杆,所述加强连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辊筒连杆的中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扶手连杆上。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安装架通过连接卡框与所述床架连接;所述扶手安装架为空心杆,其内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在所述扶手安装架内移动顶紧所述床架两端的限位片,并通过顶紧螺丝将所述定位杆和扶手安装架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扶手连杆/第二扶手连杆的侧壁面上具有与其内部连通的长孔,所述调节手柄穿过所述长孔与所述插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床架下方的剪式升降机构,所述剪式升降机构包括底部机架和固定在底部机架上的升降电缸,通过升降电缸的伸缩驱动剪式升降机构带动床架上下运动。更进一步地,所述转运床还包括床板,所述床板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背部床板、中部床板和腿部床板,一背部调节电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剪式升降机构上,输出端固定在所述背部床板上,推动背部床板升降。本技术的一种翻身转运床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转运布作为柔性转运和翻身的载体,能够实现对病人非常舒适的转运和翻身。2、结构简单,通过棘轮和插杆结构调节电机辊筒的位置,当一侧的电机辊筒调节到较高位置,另一侧的电机辊筒调节到较低位置时,通过电机辊筒驱动转运布移动,可实现对病人的翻身。并且两侧的扶手杆保证病人的安全,不会在翻身的过程中掉下床。3、可实现将病人在两个转运床之间转运,将一个转运布的一端缠绕在其中一个转运床的电机辊筒上,转运布的另一端缠绕在另一个转运床的电机辊筒上,使转运布完全覆盖两个转运床的床面,通过两个转运床的电机辊筒协调运动,可实现将病人从一个转运床转运到另一个转运床。转运过程平缓无接缝,就像在同一个转运床上移动,病人体验舒适度良好。4、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电机辊筒作为动力源,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大方。扶手安装架通过连接卡框与床架连接,翻身转运机构可直接安装到现有的护理床上,不需要整体替换,大大节省了升级换代的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翻身转运床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左视;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翻身转运机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翻身转运机构主视图;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背部床板被升起时结构图;图7使本技术实施例翻转病人时结构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在两个转运床之间转运病人时结构图。图中:1、床架,2、扶手安装架,3、基轴,4、第一扶手连杆,5、中轴,6、第二扶手连杆,7、电机辊筒,8、辊筒连杆,9、棘轮,10、插杆,11、调节手柄,12、顶紧弹簧,13、气弹簧,14、加强连杆,15、连接卡框,16、限位片,17、定位杆,18、长孔,19、底部机架,20、升降电缸,21、背部床板,22、中部床板,23、腿部床板,24、背部调节电缸,25、钣金外壳,26、脚轮,27、转运布,28、中控系统踏板,29、扶手杆。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7所示的本技术的一种翻身转运床的具体实施例,包括床架1和设置在床架1两侧的两组翻身转运机构,翻身转运机构包括:固定在床架1上的扶手安装架2、固定在扶手安装架2上的基轴3、第一扶手连杆4、中轴5、第二扶手连杆6、扶手杆29、辊筒连杆8和电机辊筒7。第一扶手连杆4为弧形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基轴3上,另一端固定在中轴5上。第二扶手连杆6也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中轴5上,另一端与扶手杆29固定连接。中轴5外侧包有钣金外壳25,钣金外壳25卡设在扶手安装架2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扶手连杆4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基轴3的两端;第二扶手连杆6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中轴5的两端。第一扶手连杆4与基轴3垂直,第二扶手连杆6与中轴5垂直,且基轴3与中轴5平行设置。辊筒连杆8的一端与扶手杆29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辊筒7连接;电机辊筒7通过轴承架设在辊筒连杆8上。辊筒连杆8为弯折杆,翻身转运机构还包括加强连杆14,加强连杆14的一端连接在辊筒连杆8的中部的弯折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扶手连杆6上。第一扶手连杆4与基轴3以及第二扶手连杆6与中轴5均通过棘轮插杆机构实现角度调节和锁死,棘轮插杆机构包括固定在基轴3/中轴5上的棘轮9、设置在第一扶手连杆4/第二扶手连杆6内部与棘轮9相适配的插杆10、固定在插杆10上且从第一扶手连杆4/第二扶手连杆6的侧壁面伸出的调节手柄11以及顶紧弹簧12;顶紧弹簧12的一端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身转运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1)和设置在所述床架(1)两侧的两组翻身转运机构,所述翻身转运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床架(1)上的扶手安装架(2)、固定在所述扶手安装架(2)上的基轴(3)、第一扶手连杆(4)、中轴(5)、第二扶手连杆(6)、扶手杆(29)、辊筒连杆(8)和电机辊筒(7);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基轴(3)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中轴(5)上;所述第二扶手连杆(6)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中轴(5)上,另一端与所述扶手杆(29)固定连接;所述辊筒连杆(8)的一端与扶手杆(29)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辊筒(7)连接;所述电机辊筒(7)通过轴承架设在所述辊筒连杆(8)上;一转运布(27)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翻身转运机构的电机辊筒(7),通过调节电机辊筒(7)的高度以及驱动电机辊筒(7)运动实现对病人的翻身和转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身转运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1)和设置在所述床架(1)两侧的两组翻身转运机构,所述翻身转运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床架(1)上的扶手安装架(2)、固定在所述扶手安装架(2)上的基轴(3)、第一扶手连杆(4)、中轴(5)、第二扶手连杆(6)、扶手杆(29)、辊筒连杆(8)和电机辊筒(7);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基轴(3)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中轴(5)上;所述第二扶手连杆(6)为空心杆,其一端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中轴(5)上,另一端与所述扶手杆(29)固定连接;所述辊筒连杆(8)的一端与扶手杆(29)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辊筒(7)连接;所述电机辊筒(7)通过轴承架设在所述辊筒连杆(8)上;一转运布(27)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翻身转运机构的电机辊筒(7),通过调节电机辊筒(7)的高度以及驱动电机辊筒(7)运动实现对病人的翻身和转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身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与基轴(3)以及所述第二扶手连杆(6)与中轴(5)均通过棘轮插杆机构实现角度调节和锁死,所述棘轮插杆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基轴(3)/中轴(5)上的棘轮(9)、设置在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第二扶手连杆(6)内部与所述棘轮(9)相适配的插杆(10)、固定在所述插杆(10)上且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第二扶手连杆(6)的侧壁面伸出的调节手柄(11)以及顶紧弹簧(12);所述顶紧弹簧(12)的一端顶在所述中轴(5)/扶手杆(29)上,另一端顶紧在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第二扶手连杆(6)的轴肩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翻身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4)与所述基轴(3)垂直,所述第二扶手连杆(6)与所述中轴(5)垂直,且所述基轴(3)与所述中轴(5)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升桑凌峰王洪波田宝石立宏申艾欣李国强李窕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佑仁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