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83430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包括: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空气处理单元中提高送风温度,使得负荷最小区域的送风量的控制脱离强制最小值,因而无需在末端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送风,从而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变风量系统是利用改变送入室内的送风量来实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由空气处理机组、送风系统、末端装置及自控装置等组成,其中末端装置是变风量系统的关键设备,它可以接受室温度调节器的指令,根据室温的高低自动调节送风量,以满足室内负荷的需求。对于变风量空调系统,通常的控制方法是通过改变送风量实现送冷量或送热量的调节,以实现送冷量或送热量与实际负荷的匹配,而不是改变送风温度。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阶段,是按照房间面积设计空调负荷,为了保证新风量,通常会设计一个最小送风量。当建筑物投入使用后,送风温度一般固定在设计温度,例如13度,但由于某些区域或房间的人员偏少,例如某个房间只有一个人使用,这些区域或房间的送风设计量将大于实际的使用负荷,即使将这些房间的送风量降低到最小送风量,这些区域或房间的温度仍然会偏低,降低了体感的舒适性。传统提高温度的方法是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内设置电加热装置,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送风再热,从而提高送风温度,但这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上述情况属于夏季供冷的情况,而对于冬季供热情况,会造成房间的温度偏高,降低了体感的舒适性并导致能源浪费。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申请号201310015384.X)。该方法通过比较实测送风温度和设定送风温度,来调节空调机组电动水阀以保证送风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并且结合风管静压及末端阀位对设定送风温度进行自动重新设定。该方法未考虑送风量与房间实际负荷的关系。通常,送风量与阀位和静压有关,但送风量与阀位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即相同的阀位对应的送风量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阀位不能反映区域负荷,从而无法有效控制送风温度。对于静压,通常是依据负荷最大区域的需求来改变静压,因此静压的变化不能反应负荷最小区域的需求。另外,该方法没有采用反馈控制原理的控制算法,仅是人工经验的程序化表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通过调节负荷最小区域的送风量来控制送风温度,在保证体感舒适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包括: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的差值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进一步,所述最小设计送风量表示为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进一步,在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比,从而获得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进一步,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根据前一天所有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时运行情况,挑选出送风量最小且工作时间最长的末端装置,将其所在的区域作为送风控制区域。进一步,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根据房间的使用情况,将无人使用的房间排除,挑选出正在使用且空调负荷小的房间作为送风控制区域。进一步,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任意挑选一个区域,将该区域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送风量控制到送风量的设定值,然后对下一个负荷最小区域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区域的送风量都达到送风量的设定值。进一步,所述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包括,采用比例积分或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得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进一步,所述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包括,采用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能自动调整比例、积分、微分参数以适应环境变化,得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进一步,所述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包括,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得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进一步,所述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包括,将送风温度的实际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值,根据差值调节空气处理单元的水阀开度,通过改变送冷量,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改变传统的依据经验改变送风温度的控制方式,通过将负荷最小区域的送风量控制到设定值,实现送风温度与负荷的自动适配,并且在空气处理单元中提高/降低送风温度,无需在末端装置中加热送风或开窗降温,从而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运行过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01,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步骤102,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步骤103,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步骤104,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步骤105,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的差值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值;步骤106,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变风量空调系统启动后,每个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VAVBOX)的现场控制器(DDC)采集每个VAVBOX的实际送风量,并将采集的实际送风量通过现场总线送到中控电脑,中控电脑将实际送风量与预先存储的每个VOVBOX的最大设计送风量进行比较,计算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百分比等于最小设计送风量的VAVBOX挑选出来,其所在的区域为负荷最小区域。为了保证室内的新风量,VAVBOX的现场控制器通常会设计一个最小送风量Fmin,该Fmin以最小设计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通常Fmin为20%。为了提高送风温度需要增大送风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负荷最小区域的Fmin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较小的百分比,作为送风量的设定值Fset。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增加的百分比为10%,即Fset=Fmin+10%。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外环控制器根据送风量设定值Fset,以及实际送风量的测量值,通过某种算法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Tset,而送风温度作为变风量空调系统内环控制器的被控量,由内环控制器通过空气处理单元(AHU)将送风温度控制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Tset。外环控制器根据送风量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获得送风温度设定值的具体方式,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送风量作为衡量送风温度提升的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的差值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的差值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设计送风量表示为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量为在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比,从而获得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根据前一天所有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时运行情况,挑选出送风量最小且工作时间最长的末端装置,将其所在的区域作为送风控制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根据房间的使用情况,将无人使用的房间排除,挑选出正在使用且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俊华吴杰陈一民王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市钧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