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84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间隔设置;框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以及多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内嵌于所述框胶中且与所述第二基板面接触,以实现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连接。上述显示面板能够确保显示面板周边厚度的均匀性,不会影响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本技术涉及显示面板
,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技术介绍
显示面板一般由上下两个基板即array基板(阵列基板)和CF板(ColorFilter,色滤光基板)对盒形成,对盒后上下基板的四周用边框胶进行贴合防止液晶溢出和水汽侵入,并维持液晶盒周边盒厚。传统的显示面板的周边盒厚的均匀性较差,从而影响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显示面板的周边厚度的均匀性较差,从而影响面板的显示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间隔设置;框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以及多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内嵌于所述框胶中且与所述第二基板面接触,所述多功能层为阻光层。上述显示面板,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有多功能层。该多功能层位于非显示区。该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支撑部内嵌于框胶中且与第二基板面接触,从而在实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电连接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贴合时可以更加精确的控制显示面板的厚度,确保显示面板周边厚度的均匀性,不会影响面板的显示效果。并且多功能层为阻光层,从而无需再为非显示区设置遮光层,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所述支撑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支撑层包括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层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上方;所述导电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导电层中位于所述支撑部上的区域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层还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薄膜晶体管层,形成在所述衬底上,包括公共电极;第一钝化层,形成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且远离所述衬底;以及像素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钝化层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其中,所述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的厚度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栅极上的支撑物;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物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在同一道工序中制备得到;所述支撑物和所述支撑层均由遮光材料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相互间隔排布在所述非显示区;各支撑部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端均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基板接触的总面积为所述非显示区面积的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形成于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上方;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间隔设置;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框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框胶包围所述液晶层;以及多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内嵌于所述框胶中且与所述第二基板面接触,以实现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电连接;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所述支撑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支撑层包括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层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上方;所述导电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导电层中位于所述支撑部上的区域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层还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所述支撑层为遮光层;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基板接触的总面积为所述非显示区面积的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薄膜晶体管层,形成在所述衬底上,包括公共电极;第一钝化层,形成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且远离所述衬底;以及像素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钝化层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其中,所述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栅极上的支撑物;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物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在同一道工序中制备得到;所述支撑物和所述支撑层均由遮光材料形成。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以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显示面板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AD)、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显示终端上。传统的显示面板一般由上下两个基板即第一基板(Array)110与第二基板(CF基板)120对盒形成,如图1所示。对盒后上下基板的四周用边框胶130进行贴合防止液晶溢出和水汽侵入,并维持液晶盒周边盒厚。为了使贴合后的上下基板形成的显示面板盒厚均匀,并使上下基板的公共电极电性导通,一般在外围封框胶130的区域掺入一定比例的硅球140和金球150。硅球140在面板周边结构中起支撑周边盒厚的作用,金球150用于导通上下基板。经技术人发现,由于球形的硅球140和金球150是独立于TFT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并掺杂在用于粘合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的框胶内,与上下的两个基板的接触面积很小,极不稳定,很难控制周边盒厚,导致显示面板的周边厚度不均匀,从而影响面板显示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为LCD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面板)、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同时,显示面板10可以为平面显示面板或曲面显示面板。可以理解,显示面板10的类型包括但并不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间隔设置;框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以及多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内嵌于所述框胶中且与所述第二基板面接触,所述多功能层为阻光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间隔设置;框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以及多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内嵌于所述框胶中且与所述第二基板面接触,所述多功能层为阻光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层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所述支撑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支撑层包括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层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上方;所述导电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导电层中位于所述支撑部上的区域与所述第二基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层还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衬底;薄膜晶体管层,形成在所述衬底上,包括公共电极;第一钝化层,形成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且远离所述衬底;以及像素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钝化层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其中,所述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公共电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的厚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的栅极上的支撑物;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支撑物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在同一道工序中制备得到;所述支撑物和所述支撑层均由遮光材料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相互间隔排布在所述非显示区;各支撑部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端均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基板接触的总面积为所述非显示区面积的1%~5%。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振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