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1725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5:19
本专利属于摩托车装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包括均对称设置在油箱两侧的内护罩和外护罩,外护罩采用流线型,设有上进气孔;前内护罩与外护罩形成密闭空间迫使空气向后流动,后内护罩设有下进气孔。外护罩与内护罩分别设有与摩托车桁架连接的连接件。这样的结构不仅加强了流动空气对油箱和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也增强了内护罩和外护罩与油箱和桁架的整体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装配
,具体涉及摩托车油箱和外部护罩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按驾驶时乘坐的方式可划分为骑式和坐式。其中,骑式摩托车作为经典的车型,具有动力大,长途驾驶性能好等优点,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在骑士摩托车上,油箱整体设置于摩托车体前部的上方,并用于给发动机提供燃油。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油箱的外部设置有油箱护罩。公告号为CN205150083U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的油箱的侧护罩,侧护罩用于罩设固定在油箱本体的侧面;侧护罩的前端和后端的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用于与摩托车的车架固定连接的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安装孔。但是,侧护罩与油箱没有连接部件,整体结构强度不好,而且侧护罩将油箱的大部分包裹,降低了油箱的自然冷却效率,也浪费材料。而且,通风孔设置在油箱下方的侧护罩上,流动空气在进入侧护罩与油箱的间隙时,不能很好的对油箱上部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油箱安装处空气流动性、提升油箱冷却效果的油箱护罩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包括内护罩和外护罩,内护罩和外护罩均对称设置在油箱的两侧,内护罩包括前内护罩和后内护罩,外护罩呈流线型,外护罩的上部设置有上进气孔,前内护罩与外护罩扣合,同时前内护罩的边缘与油箱前部贴合;外护罩的中部设有向下开口的凹槽,后内护罩的下部卡接在凹槽内,后内护罩在凹槽内的部分设置有下进气孔;油箱的上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上连接件,油箱下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下连接件,油箱后部设置有后连接件,外护罩和前内护罩均设置有与上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外护罩设置有分别与下连接件和后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三和部件四,外护罩的后部与油箱的后部贴合设置。本技术的原理在于:摩托车在驾驶过程中,相对流动的空气经上进气孔进入内护罩、外护罩和油箱侧壁围成的空间,因为前内护罩与外护罩扣合设置,迫使流动空气向油箱后方运动,由于外护罩的后部与油箱的后部贴合设置,所以流动空气只能沿油箱表面的箱后流动,对油箱起到冷却作用。因为下进气孔前方的外护罩呈中间高、两端低的流线型,空气沿流线型的外壁流至下进气孔,经下进气孔流至后内护罩的内侧,到达发动机的位置,对发动机进行直接冷却。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因为下进气孔进入的气流带动而不会向上辐射,即不会对油箱进行热辐射。油箱的每一侧设置有上连接件、下连接件和后连接件,外护罩和前内护罩均设置有与上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外护罩设置有分别与下连接件和后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三和部件四,这样对外护罩起到了三点成一面的固定,外护罩与油箱的连接更稳定。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现有技术,行驶中的摩托车利用外护罩的流线型产生流动空气,流动空气进入外护罩和内护罩的内侧,对摩托车的发动机和油箱进行冷却。而且上连接件、下连接件和后连接件与匹配部件的连接加强了外护罩和内护罩与油箱的结构强度,护罩对油箱进行更好的保护。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外护罩、前内护罩和后内护罩部分重叠,重叠的部分设置有连接前内护罩、后内护罩和外护罩的连接部。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与基础方案相比,由于连接部的设置,前内护罩、后内护罩和外护罩的连接结构得到稳固,可以更好地承受流动空气的冲击。方案三,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后内护罩位于下进气孔边缘的部分连接设置有连杆,连杆的中部连接在摩托车的桁架上。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与基础方案相比,连杆将后内护罩与桁架连接,这样外护罩和后内护罩就在整个摩托车上有了定位,加强了外护罩和后内护罩的稳定性,同时减轻了外护罩和内护罩施加在油箱上的负荷。方案四,此为方案三的优选,后内护罩的下方设置有与摩托车桁架连接的通孔一,外护罩的下方设置有与摩托车桁架连接的通孔二。本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与方案三相比,通过通孔一和通孔二,后内护罩和外护罩分别固定在了桁架上。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外护罩和内护罩的稳定性,进一步减轻了外护罩和内护罩施加在油箱上的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护罩1、上进气孔101、通孔二102、前内护罩201、后内护罩202、下进气孔203、通孔一204、上连接件301、下连接件302、后连接件303、连接部4、连杆5。如图1和图2所示: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包括外护罩1、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外护罩1呈流线型,外护罩1、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均对称设置在油箱的两侧。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彼此独立,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独立承受流动空气的作用力,不会相互干扰。外护罩1上部设置有上进气孔101,外护罩1的下部设有凹槽。前内护罩201与外护罩1的前部扣合,前内护罩201的边缘同时与油箱的前端贴合,这样就形成向后开口的空间。这样在摩托车驾驶的过程中,经上进气孔101进入外护罩1与油箱之间的气体只能沿油箱表面向后运动,对油箱进行冷却。后内护罩202的边缘包裹在外护罩1内,并卡合在外护罩1的凹槽内,后内护罩202卡合在凹槽内的部分设置有下进气孔203。因为外护罩1呈流线形,所以在摩托车驾驶时,相对流动的空气较容易经下进气孔203进入油箱下方区域对摩托车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避免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上涌对油箱加热。油箱的前部上端设置有上连接件301,油箱的下部中段设有下连接件302,油箱的后部设置有后连接件303,外护罩1和前内护罩201均设置有与上连接件301相匹配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在图上未示出),外护罩1设置有分别与下连接件302和后连接件303相匹配的部件三和部件四(在图上未示出)。上连接件301将油箱、外护罩1和前内护罩201同时连接在一起,下连接件302将油箱和外护罩1连接在一起,后连接件303将外护罩1和油箱连接在一起。这样对外护罩1起到了三点成一面的固定,外护罩1与油箱的连接更稳定。外护罩1、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之间有重叠部分,重叠部分设有连接前内护罩201、后内护罩202和外护罩1的连接部4,外护罩1、前内护罩201和后内护罩202彼此支持,加强了护罩整体的结构强度。后内护罩202的内侧连接设置有连杆5,连杆5呈包覆式框架结构,为发动机部件的放置留出了空间。连杆5的中间连接在摩托车桁架上,进一步固定了护罩在摩托车上的位置。油箱本身也是固定在摩托车桁架上,连杆5也对护罩起到一定的支撑,减轻了护罩施加给油箱的负荷。后内护罩201的下部设有通孔一204,外护罩1的下部设有通孔二102,通孔一204和通孔二102均与摩托车桁架螺纹连接,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外护罩1和后内护罩201的稳定性,也减轻了油箱的负荷。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包括内护罩和外护罩,内护罩和外护罩均对称设置在油箱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内护罩包括前内护罩和后内护罩,外护罩呈流线型,外护罩的上部设置有上进气孔,前内护罩与外护罩扣合,同时前内护罩的边缘与油箱前部贴合;外护罩的中部设有向下开口的凹槽,后内护罩的下部卡接在凹槽内,后内护罩在凹槽内的部分设置有下进气孔;油箱的上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上连接件,油箱下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下连接件,油箱后部设置有后连接件,外护罩和前内护罩均设置有与上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外护罩设置有分别与下连接件和后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三和部件四,外护罩的后部与油箱的后部贴合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油箱及护罩的连接机构,包括内护罩和外护罩,内护罩和外护罩均对称设置在油箱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内护罩包括前内护罩和后内护罩,外护罩呈流线型,外护罩的上部设置有上进气孔,前内护罩与外护罩扣合,同时前内护罩的边缘与油箱前部贴合;外护罩的中部设有向下开口的凹槽,后内护罩的下部卡接在凹槽内,后内护罩在凹槽内的部分设置有下进气孔;油箱的上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上连接件,油箱下部两侧边缘设置有下连接件,油箱后部设置有后连接件,外护罩和前内护罩均设置有与上连接件相匹配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外护罩设置有分别与下连接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睿杨钊李家富万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安第斯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