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8110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地下渗滤单元及生物滤池单元,地下渗滤单元包括多层设置在不同高度的散水层和渗滤层;生物滤池单元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碳源层、反应层、集水层;碳源层内埋设有碳源分布管网,碳源分布管网与多根竖向设置的垂直碳源管相连,多根垂直碳源管的上端均延伸到散水层内部,延伸到散水层内部的垂直碳源管上设有导流孔;集水层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并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的集水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被动引入碳源导致的脱氮效率低、负荷及防堵能力下降等问题,通过将地下渗滤系统主动引入碳源且消除堵塞与生物滤池碳源层反硝化脱氮反应有机结合,实现了地下渗滤单元与生物滤池处理单元之间的耦合协同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该方法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农村污水、雨水及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技术介绍
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饮用地下水,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据介绍,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一组数据亦表明,地下水正面临严峻挑战。2011年,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对辖区内的857眼监测井进行过评价水质为I类、II类的监测井占比2%,而IV类、V类的监测井多达76.8%;水污染情况不断加剧,使得污水处理和再生行业受到空前的关注。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设施以占地小且不需要专用土地、投资小、运行成本很低、维护管理简便、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无二次污染、可以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工艺是将污水通过埋在地下的散水管散布到一定面积的人工土中,污水从上部包气带向下渗滤的同时,其中的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截留、吸附及微生物分解和转化而去除,渗滤系统之上的土地可用作绿地、旱地、停车场等。公告号为CN102432105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原污水经下渗区在下渗过程处理后,再经上渗区在上渗过程被处理,最后排出;其中,下渗区采用上下多层分别进原污水进行多层联合散水,最底层进入的原污水为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公开号为CN103641270B的专利文献公开的处理方法采用了导流管对第二层布水,并采用越流管流出的为原污水,作为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只有当下防堵层处于湿/干比较大情况下,污水才有可能越流,实为一种被动补充碳源的方式,否则无越流;理论和实验研究均证明,地下渗滤系统的负荷能力随运行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长期高负荷运行过程中,系统的湿/干比逐渐增加,渗滤系统存在被堵塞的风险,因此,当下防堵层长期处于湿/干比较大的情况下,下防堵层存在着堵塞的可能;系统的反硝化能力较弱,导致TN(总氮)的去除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脱氮效率较低、渗滤系统易堵等缺陷,实现主动补充碳源、提高反硝化能力和脱氮效率,降低渗滤系统堵塞风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地滤池和设置在所述地滤池内部的地下渗滤单元及生物滤池单元,所述地下渗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单元的上方;所述地下渗滤单元包括多层设置在不同高度用于分流污水的散水层和设置在不同高度多层用于过滤污水的渗滤层;所述生物滤池单元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碳源层、反应层、集水层;所述碳源层内埋设有碳源分布管网,所述碳源分布管网与多根竖向设置的垂直碳源管相连,多根所述垂直碳源管的上端均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的所述垂直碳源管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集水层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并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的集水管。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原污水经过多层散水层在散水层水平面方向上流动的同时,均向下流入各散水层下方的地下渗滤单元(包括多层与散水层交替布置的渗滤层和位于最底层的精滤层)进行过滤,拦截颗粒有机物,大颗粒有机物最终由生物接触氧化分解,没有来得及渗滤的原污水经散水层后直接导入碳源层,地下渗滤后的污水与原污水经碳源层混合后在反应区进行脱氮,一方面为反应区的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另一方面,方便在碳源层上方的精滤层底部设回流管,通过在回流管上安装阀门调整浸润线高低,营造好氧区与厌氧区交替,保证反硝化反应的顺利进行,自动反馈调节地下渗滤单元的污水负荷,使地下渗滤单元的湿/干比保持基本稳定,防止有机物累积造成系统堵塞;本专利技术变被动引入碳源为主动引入碳源,碳源引入速度快且足量,原污水几乎没有经过地下渗滤单元中渗滤层的处理,因此有机物含量较高,能够为生物滤池单元反应区的反硝化反应提供充分的碳源,进而提高脱氮效率,并且提高系统的负荷能力和防堵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2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中水流分布示意图;图3为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中气流分布示意图;图4为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地滤污水处理方法适用于地下渗滤床和生物渗滤床。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预处理池100、污水调节分配池200、地滤池和设置在所述地滤池内部的地下渗滤单元300及生物滤池单元400,所述地下渗滤单元300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单元400的上方;所述地下渗滤单元300包括多层设置在不同高度用于分流污水的散水层和设置在不同高度多层用于过滤污水的渗滤层;所述生物滤池单元400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碳源层308、反应层309、集水层401;所述碳源层308内埋设有碳源分布管网402,所述碳源分布管网402与多根竖向设置的垂直碳源防堵管305-2相连,多根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305-2的上端均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的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305-2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滤池和设置在所述地滤池内部的地下渗滤单元及生物滤池单元,所述地下渗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单元的上方;所述地下渗滤单元包括多层设置在不同高度用于分流污水的散水层和设置在不同高度多层用于过滤污水的渗滤层;所述生物滤池单元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碳源层、反应层、集水层;所述碳源层内埋设有碳源分布管网,所述碳源分布管网与多根竖向设置的垂直碳源防堵管相连,多根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的上端均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的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集水层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并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的集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滤池和设置在所述地滤池内部的地下渗滤单元及生物滤池单元,所述地下渗滤单元设置在所述生物滤池单元的上方;所述地下渗滤单元包括多层设置在不同高度用于分流污水的散水层和设置在不同高度多层用于过滤污水的渗滤层;所述生物滤池单元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碳源层、反应层、集水层;所述碳源层内埋设有碳源分布管网,所述碳源分布管网与多根竖向设置的垂直碳源防堵管相连,多根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的上端均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延伸到所述散水层内部的所述垂直碳源防堵管上设有导流孔;所述集水层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并排放经过处理的污水的集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分布管网水平布置于所述碳源层内,所述碳源管网由若干管道纵横交叉设置呈格栅状,所述管道的两侧、上部和下部管壁上沿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有若干喷射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渗滤单元包括至少三层所述散水层及与所述散水层的层数相同的渗滤层,所述散水层位于最上层,且所述散水层与所述渗滤层交替布置;每一所述散水层内均埋设有水平布置且呈格栅状的布水布气管网,所述布水布气管网上设有若干射水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布气管网由若干管道纵横交叉连接而成,所述管道的两侧、上部和下部管壁设有均匀分布的若干射水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脱氮生态地滤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所述散水层内的布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