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086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两个叶片减振器和车架,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纵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两端连接固定,减速电机固设于车架上,两个扭杆弹簧的外端通过轴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便于实现在各种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大大提高车辆的越障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
,具体涉及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
技术介绍
目前的车辆悬架多采用筒式减振器与螺旋弹簧,造成车身高度的固定,限制了悬架特性的调节,影响了车辆的越障能力。本专利技术以扭杆弹簧与叶片减振器为基础,开发出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该悬架系统具有优良的越障能力。在野外作战时,许多军备缺乏优越的越野能力而无法通过复杂路面,以及一些运输车辆难以实现物资的运送。同样,许多工程车辆由于越障能力不足而难以在复杂的路况下施工。车辆通过搭载该悬架系统,会具有优良的越障能力,实现车辆功能多样化。因此本专利技术在提高车辆在复杂地形通过性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便于实现在各种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大大提高车辆的越障能力。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两个叶片减振器和车架,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纵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两端连接固定,减速电机固设于车架上,两个扭杆弹簧的外端通过轴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和两个叶片减振器组成两组对称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减速电机的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扭杆弹簧连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联轴器的外端套设有输出轴壳体,输出轴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减速电机和叶片减振器连接,叶片减振器与输出轴壳体之间连接有隔板。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叶片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壳体和减振器套筒,减振器套筒套设于减振器壳体内,减振器套筒套设于扭杆弹簧上,减振器壳体的内侧端设有隔板,与电机输出轴壳体连接固定,减振器套筒的外端与同侧的纵臂连接,减振器壳体与减振器套筒之间的腔体为密封腔,腔体内充满减振油。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减振器套筒的外圈设有减振叶片,减振叶片上设有若干阻尼孔。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减振器壳体与减振器套筒之间设有减振隔板,减振隔板与减振器壳体连接固定。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减振器套筒的外端通过花键与纵臂连接固定,减振器套筒的内端通过轴承与扭杆弹簧连接,减振器套筒的内端设有端板,减振器套筒的内端端板与减振器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车架包括车架橫板、两个车架吊耳和两个空心螺母,车架吊耳分布于车架横板的两端,两个空心螺母分别通过螺纹套设于两个车架吊耳上,两个扭杆弹簧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个空心螺母连接,纵臂的外端面设有推力球轴承,纵臂通过推力球轴承与空心螺母连接,纵臂的外端面设有第二推力球轴承,纵臂通过第二推力球轴承与扭杆弹簧和空心螺母连接,纵臂的内端面设有第一推力球轴承,纵臂通过第一推力球轴承与减振器壳体外端连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车架吊耳的上端通过榫卯结构与车架横板固定连接,车架吊耳与车架横板之间插有车架销固定。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纵臂、扭杆弹簧和叶片式减振器构成基本减振功能,涡轮蜗杆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和扭杆弹簧带动纵臂主动扭转调节构成车身高度调节功能,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便于实现在各种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大大提高车辆的越障能力。2、扭杆弹簧布置于叶片减振器的内部,使得结构紧凑,提高了悬架系统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对扭杆弹簧进行了功能上的拓展,扭杆弹簧不仅起到减振的作用,还作为传力零件实现动力的传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叶片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架横板,2-车架吊耳,3-电机支架,4-减速电机,5-电机输出轴,6-输出轴壳体,7-联轴器,8-隔板,9-减振器壳体,10-减振器套筒,11-扭杆弹簧,12-角接触球轴承,13-骨架油封,14-第一推力球轴承,15-滚针轴承,16-纵臂,17-第二推力球轴承,18-空心螺母,19-密封圈,20-车架销,21-减振隔板,22-减振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包括减速电机4、两个扭杆弹簧11、两个纵臂16、两个叶片减振器和车架,两个扭杆弹簧11分布于减速电机4的两侧,减速电机4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11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11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纵臂16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11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4的两端连接固定,减速电机4固设于车架上,两个扭杆弹簧11的外端通过轴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纵臂16的下端连接有车轮,由纵臂16、扭杆弹簧11和叶片式减振器构成基本减振功能,涡轮蜗杆减速电机4通过联轴器7和扭杆弹簧11带动纵臂16主动扭转调节构成车身高度调节功能,实现车身高度主动调节功能同时具有基本减振功能,便于实现在各种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大大提高车辆的越障能力,所述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以扭杆弹簧11与叶片减振器为基础进行设计,除了具有传统悬架的减振功能以外,还能够实现主动位移控制,实现对车辆高度的调节,同时还可以通过电磁阀实现对减振器阻尼的调节。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车辆上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越障能力。进一步地,两个扭杆弹簧11、两个纵臂16和两个叶片减振器组成两组对称分布于减速电机4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纵臂16布置于悬架系统左右两侧,纵臂16下端连接车轮,上端横向伸长套在滚针轴承15上,滚针轴承15套在减振器壳体9上。纵臂16外端套有第二推力球轴承,第二推力球轴承内套有扭杆弹簧11。纵臂16内部开有内花键,与穿过纵臂16的扭杆弹簧11的外花键配合。纵臂16内部开有另一较大内花键与减振器套筒10的外花键相配合。悬架系统行驶时,车轮上下的跳动运动变为纵臂16绕轴线的旋转运动,纵臂16旋转以花键配合带动减振器套筒10和扭杆弹簧11旋转,扭杆弹簧11和叶片减振器实现减振作用。就纵臂16受力性能而言,纵臂16将车身振动时的纵向力通过滚针轴承15传递到减振器壳体9从而传递到车架上,将悬架横向力通过第二推力球轴承传递到空心螺母18从而传递到车架上。进一步地,减速电机4为涡轮蜗杆减速电机4。进一步地,减速电机4的电机输出轴5通过联轴器7与扭杆弹簧11连接。进一步地,联轴器7的外端套设有输出轴壳体6,输出轴壳体6的两端分别与减速电机4和叶片减振器连接;实现对内部的输出轴和联轴器7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地,输出轴壳体6与叶片减振器之间连接有隔板8。进一步地,所述扭杆弹簧11一端通过外花键连接联轴器7,另一端通过外花键连接相应的纵臂16,扭杆弹簧11中部穿过减振器套筒10和纵臂16,扭杆弹簧11最外端套以深沟球轴承连接空心螺母18,内端套有角接触球轴承12。在纵臂16受振动扭转时,扭杆弹簧11缓冲扭转运动,实现基本缓冲功能。所述纵臂16布置于悬架系统左右两侧,纵臂16下端连接车轮,上端横向伸长套在滚针轴承15上,滚针轴承15套在减振器壳体9上。纵臂16外端套有第二推力球轴承,第二推力球轴承内套有扭杆弹簧11。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两个叶片减振器和车架,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纵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两端连接固定,减速电机固设于车架上,两个扭杆弹簧的外端通过轴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电机、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两个叶片减振器和车架,两个扭杆弹簧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减速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两个扭杆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纵臂连接固定,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套设于两个扭杆弹簧上,两个叶片减振器分别与减速电机的两端连接固定,减速电机固设于车架上,两个扭杆弹簧的外端通过轴承分别与车架的两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扭杆弹簧、两个纵臂和两个叶片减振器组成两组对称分布于减速电机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减速电机的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扭杆弹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联轴器的外端套设有输出轴壳体,输出轴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减速电机和叶片减振器连接,叶片减振器与输出轴壳体之间连接有隔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其特征在于,叶片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壳体和减振器套筒,减振器套筒套设于减振器壳体内,减振器套筒套设于扭杆弹簧上,减振器套筒的外端与同侧的纵臂连接,减振器壳体与减振器套筒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琳韩承冷崔恩康钟耀辉吴佳俊唐瑞何英杰朱辰飞崔家铭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炫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