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棘胸蛙养殖
,具体的涉及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
技术介绍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随着人们食用棘胸蛙需求的不断增大,野生棘胸蛙产量不断减少,为了保护野生棘胸蛙和适应消费需求,近年来棘胸蛙养殖技术不断开展,现有的养殖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棘胸蛙需要进行冬眠,生产周期长;黄粉虫饵料成本高;野生棘胸蛙驯化成种娃的成活率低;受精卵孵化率低以及疾病爆发导致成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种蛙选育: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驯养池引入山泉水,池底设15‑20度斜坡,池内水深最高0.25米,水温控制在23‑25℃,雌蛙和雄蛙的比例为1:1,饲养密度为8‑10只/平米,于陆面设置喂养平台,采取按点定时投喂黄粉虫,投饲量按体重的4%‑5%,前两个月每三日投喂一次,第二个月之后每两日投喂一次,夜晚开启黑光灯通宵诱虫,另外每一星期补喂蚯蚓,喂食时观察取食和活动情况,及时清除剩食和水面杂物;步骤b、交配产卵:产卵池的池底沿着斜坡设置中间凹陷深度0.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胸蛙保温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种蛙选育: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驯养池引入山泉水,池底设15-20度斜坡,池内水深最高0.25米,水温控制在23-25℃,雌蛙和雄蛙的比例为1:1,饲养密度为8-10只/平米,于陆面设置喂养平台,采取按点定时投喂黄粉虫,投饲量按体重的4%-5%,前两个月每三日投喂一次,第二个月之后每两日投喂一次,夜晚开启黑光灯通宵诱虫,另外每一星期补喂蚯蚓,喂食时观察取食和活动情况,及时清除剩食和水面杂物;步骤b、交配产卵:产卵池的池底沿着斜坡设置中间凹陷深度0.25米,宽度0.40米的水沟,流水从水沟上方滴落,提供大小0.30米×0.60米的挤塑板做为产卵附着物,每日投喂一次黄粉虫,每周补喂蚯蚓,补充种蛙饵料营养,每年4-9月期间棘胸蛙开始进行抱对产卵,收集的蛙卵需在水中静置24h以上确保充分受精;步骤c、受精卵孵化:将附着有蛙卵的挤塑板平铺于保温养殖房中的孵化池水面上,孵化池面积为2米×6米,水深0.20米,顶部设有滴水装置,底部铺有增氧设施,出水口盖有40目滤网,单池放入的蛙卵为同一天产出,单板的蛙卵数量为300-500个,铺满池面,孵化期间池水溶氧量保持在8.5-9mg/L,pH值为6.5-7.2,光照强度30×100-65×100Lux,用锅炉控制水温在24℃左右,孵化过程中每日检查是否有死卵,有死卵用镊子挑出,待蝌蚪全部孵化完后,取出挤塑板并清洗消毒曝晒,以待下一阶段产卵使用;步骤d、蝌蚪养殖:刚孵化出膜的蝌蚪每3000尾投喂一颗煮熟蛋黄,早晚各一次,持续喂养一周,之后投喂粉碎后的煮熟淡水鱼肉、地瓜、南瓜、青菜等,每日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3%,及时清除剩余饵料,保持池水干净;步骤e、变态和养殖:蝌蚪在孵化池内喂养三个月后转移至保温养殖房内的养殖池,空出的孵化池经杀菌消毒处理干净后,以待下一批蛙卵孵化,养殖池面积为3米×4米,高度为0.90米,设计为缓坡型,水域:缓坡:陆地比例为1:1:1,缓坡坡度为30%,水域部分设有出水口和增氧口,通过燃煤锅炉来控制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进全,苏秀贵,黄其煅,陈荣枝,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德化县双全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