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及套养套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具体为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及套养套种方法。
技术介绍
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和癞疙宝,在我国主要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促进了蟾蜍养殖技术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缺陷,现有蟾蜍养殖场主要是以下几种:一、选择自然环境中池塘、河边或田地,用围栏圈出养殖区域放养蟾蜍,这类场地缺点是:环境复杂,人工管理难度大,食物缺乏,蟾蜍易集中扎堆在一起,场地利用率不高,久之蟾蜍免疫力低下,易生病甚至死亡;二、采用室内或大棚人工饲养蟾蜍,缺点是:室内或大棚内的环境与野外环境差别极大,由于接触不到自然界的食物和刺激以及对人工创造环境的不适应,营养不均衡体质差,易生病且药效不好,而且夏季降温难度大,容易因高温造成大面积死亡;三、更有甚者,直接将青蛙养殖场地稍作更改,用于蟾蜍养殖,缺点是:虽然同为两栖动物,但并不同类,一是蛙科,一是蟾蜍科,二者长得很像,习性却大不相同,青蛙皮肤表面有粘膜,善长水中生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地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上开设有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底部铺设有沙层(3),所述蓄水池(2)内设置有水池浅水区(4),所述蓄水池(2)内设置有水池深水区(5),所述地面(1)上固定安装有棚架钢管(6),所述棚架钢管(6)的顶部设置有尼龙网(7),所述地面(1)的顶部修筑有地垄(8),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人工喂食器(10),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喂食区走道(24),所述地垄(8)的顶部栽种有农作物(11),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棚架钢管(6)外部的爬藤植物种植区(12),所述地面(1)的顶部种植有草坪(1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地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上开设有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底部铺设有沙层(3),所述蓄水池(2)内设置有水池浅水区(4),所述蓄水池(2)内设置有水池深水区(5),所述地面(1)上固定安装有棚架钢管(6),所述棚架钢管(6)的顶部设置有尼龙网(7),所述地面(1)的顶部修筑有地垄(8),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人工喂食器(10),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喂食区走道(24),所述地垄(8)的顶部栽种有农作物(11),所述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棚架钢管(6)外部的爬藤植物种植区(12),所述地面(1)的顶部种植有草坪(13),所述棚架钢管(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吊绳(14),所述吊绳(1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铁丝网(15),所述铁丝网(1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黑光灯(16),所述铁丝网(15)的底部设置有喷淋水管(9),所述喷淋水管(9)的底部连通有喷淋头(17),所述棚架钢管(6)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围栏(20),所述围栏(20)的顶部设置有薄膜卡槽(23),所述地面(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围栏(20)并位于蓄水池(2)上方的进水管(21)和另一侧的排水管(18),且喷淋水管(9)与进水管(21)连通,所述进水管(21)上连通有阀门(22),所述排水管(18)延伸至水池深水区(5),所述排水管(18)上设置有抽水水泵(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棚架钢管(6)的宽度为八米,且棚架钢管(6)为两段式,且高度为三点二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7)的宽度为六米,尼龙网(7)的孔径为二点五厘米,且尼龙网(7)覆盖整个棚架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的宽度为两米,长度为二十三米,沙层(3)的厚度为十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垄(8)的宽度为六十厘米,高度为五十厘米,长度为二十八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地垄(8)之间设置的喂食区走道(24)的宽度为一点二米。7.一种蟾蜍生态养殖系统的套养套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两侧搭建8米宽的棚架钢管(6)各31根,每米一根,形成长30米的棚架区域,使用一米宽8丝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对底部四周围拦,地面(1)以下埋入30厘米,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崇州市至诚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