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80036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涉及智能充电技术领域,包括:框架、导轨、第一传感器、传动装置以及充电电极;所述导轨用于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所述导轨与所述传感器之间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根据所述移动位置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充电电极连接,所述传动装置用于通过带动所述充电电极运动,控制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所述充电电极用于通过接触对所述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手动充电方式较为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Pipe Gallery Charging Mechanism and Syste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ipe gallery charging mechanism and system,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charg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a frame, a guide rail, a first sensor, 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charging electrode; the guide rail is used to control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pipe gallery robot; the guide rail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nsor through the frame; and the sensor is used to detect the moving position of the pipe gallery robot. The driving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harging electrode, which is used to control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harging electrode and the pipe gallery robot by driving the charging electrode movement, and the charging electrode is used to charge the pipe gallery robot by contacting.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re are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are inconvenient for the manual charging mode of the pipe gallery robot at pres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充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地下综合管廊承载城市信息与能源的传输重任,同时也形成都市的地下高速网络。管廊内苛刻的环镜及纷杂的设施,使传统的人工巡检已无法满足安全运维和灾害应急工作。传统管道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道检修问题,但这种维护投资成本较大。在地下穿梭的机器人(UndergroundShuttleRobot,USR)系统即管廊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其以特种智能机器人融合大数据交互引擎技术构建的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就类似于一个物联网,他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智慧管网-应用网络网关,其中包括2D/3D地理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模拟仿真系统。另一部分是智慧管网-传感器网络,这里面包括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缩机、水泵、阀门、排风机及其他智能设备。机器的前端主要由管廊轨道路基通讯单元、机器人单元、防火门管理单元、自适应充电单元组成,可根据管廊区域分布进行配置,实现机器人的集群化管理。车体都动力仓和搭载仓构成,实时和轨道路基通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可通过平台设置多种巡检模式,快速对管廊进行全方位巡检和传感器数据采集。目前,现有的充电装置对管廊机器人的充电过程均采用手动航插充电,这种手动充电方式需要使用者为其及时插接充电器,当机器人处于低电压而充电人员又不在附近时,就无法为机器人进行充电。因此,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手动充电方式较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手动充电方式较为不方便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廊充电机构,包括:框架、导轨、第一传感器、传动装置以及充电电极;所述导轨用于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所述导轨与所述传感器之间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根据所述移动位置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充电电极连接,所述传动装置用于通过带动所述充电电极运动,控制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所述充电电极用于通过接触对所述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子传感器以及第二子传感器;所述第一子传感器设置于导轨的一端,所述第一子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管廊机器人进入导轨,得到检测结果,并根据所述检测结果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导轨上的管廊机器人减小移动速度;所述第二子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第二子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在所述移动位置达到预设位置时,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导轨上的管廊机器人停止移动。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与所述传动装置联动的磁吸头;所述磁吸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的距离为固定值;所述磁吸头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磁吸头用于在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时,通过磁力控制减速所述管廊机器人减速。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设置于所述框架和所述磁吸头之间;所述减震弹簧用于对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运行进行缓冲。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从动轮;所述从动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多个所述从动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从动轮用于控制所述动轮管廊机器人的位置固定。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的最下端长于所述充电电极的最下端;所述传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限位装置和所述充电电极向下运动,并在向下运动时,所述限位装置先于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动轮管廊机器人接触。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电极在所述限位装置进入到所述管廊机器人的限位孔时,进入到所述管廊机器人的充电孔。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头和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头的上方;所述限位弹簧用于在所述限位头与所述管廊机器人的限位孔之间形成缓冲。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充电装置;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充电装置连接;所述充电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充电电极对所述管廊机器人提供电量。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廊充电系统,包括:目标管廊机器人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管廊充电机构;所述目标管廊机器人设置于所述管廊充电机构中的导轨上;所述管廊充电机构用于对所述目标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包括:框架、导轨、第一传感器、传动装置以及充电电极,其中,导轨用于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导轨与传感器之间通过框架连接,而且,传感器用于检测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根据移动位置通过发送信号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再者,传动装置与充电电极连接,传动装置用于通过带动充电电极运动控制充电电极与管廊机器人接触,并且,充电电极用于通过接触对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因此,通过导轨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以及通过传感器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使管廊机器人能够运行到进行充电的位置,再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充电电极对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实现了无需人员操作便能够自动对管廊机器人充电,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手动充电方式较为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充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充电机构的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充电机构的结构仰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充电机构中限位装置部分的结构剖视图。图标:1-管廊充电机构;11-框架;12-导轨;13-传感器;14-传动装置;15-充电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手动充电方式较为不方便,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廊充电机构以及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对管廊机器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廊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导轨、第一传感器、传动装置以及充电电极;所述导轨用于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所述导轨与所述传感器之间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根据所述移动位置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充电电极连接,所述传动装置用于通过带动所述充电电极运动,控制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所述充电电极用于通过接触对所述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导轨、第一传感器、传动装置以及充电电极;所述导轨用于控制管廊机器人的移动方向;所述导轨与所述传感器之间通过所述框架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根据所述移动位置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充电电极连接,所述传动装置用于通过带动所述充电电极运动,控制所述充电电极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所述充电电极用于通过接触对所述管廊机器人进行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子传感器以及第二子传感器;所述第一子传感器设置于导轨的一端,所述第一子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管廊机器人进入导轨,得到检测结果,并根据所述检测结果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导轨上的管廊机器人减小移动速度;所述第二子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第二子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管廊机器人的移动位置,并在所述移动位置达到预设位置时,通过发送信号控制所述导轨上的管廊机器人停止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传动装置联动的磁吸头;所述磁吸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的距离为固定值;所述磁吸头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磁吸头用于在与所述管廊机器人接触时,通过磁力控制减速所述管廊机器人减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充电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设置于所述框架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有聚王小桂宋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施罗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