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8959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渗透主体模块,该渗透主体模块包括排水部和渗透部,该渗透部包括储水室和渗透室,该排水部中间为中空通道,该中空通道通过渗透室与渗透部连通;端头模块,该端头模块为两个且分别连接位于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末端的渗透主体模块的端部;以及透水包覆模块,该透水包覆模块包裹在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外侧;其中,透水包覆模块与储水室和渗透室形成不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储水空间。该装置通过一种新型设计的渗水主体模块、端头模块以及调整垫片的合理连接实现渗水、排水一体化,无需或很少铺设碎石或卵石层有效的减少流向市政雨水管网的雨水量,将雨水有效的回灌地下,涵养大地,补充地下水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渗透排水
,并且更具体地,特别是指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大多采用“雨水箅一雨水连管一雨水主管”这样传统的收集排放方式,特点是快排、及时排、就近排和速排干。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下垫面的产汇流规律,不透水硬质地表大比例形成,地面入渗和调蓄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导致降雨地表产汇流时间大大缩短,径流量增大,地下水资源短缺,暴雨时常常出现“快排不及”现象,积水和内涝情况加剧,水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正常的交通秩序。因此实现雨水的入渗,成了一种缓解上述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2016年国家发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GB50400-2016,规范中对雨水入渗的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规范发布,关于雨水入渗透方式多种多样,如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植被浅沟与洼地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等。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入渗的方式,有效的减少流向市政雨水管网的雨水量,将雨水通过渗透的方式回灌地下,涵养大地,补充地下水资源。其中采用渗透管进行土壤入渗是地下入渗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规的做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渗透主体模块,所述渗透主体模块包括排水部和渗透部,所述渗透部包括储水室和渗透室,所述排水部中间为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通过渗透室与所述渗透部连通;端头模块,所述端头模块为两个且分别连接位于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末端的渗透主体模块的端部;以及透水包覆模块,所述透水包覆模块包裹在所述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外侧;其中,所述透水包覆模块与所述储水室和渗透室形成不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储水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渗透主体模块,所述渗透主体模块包括排水部和渗透部,所述渗透部包括储水室和渗透室,所述排水部中间为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通过渗透室与所述渗透部连通;端头模块,所述端头模块为两个且分别连接位于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末端的渗透主体模块的端部;以及透水包覆模块,所述透水包覆模块包裹在所述雨水渗排一体化装置的外侧;其中,所述透水包覆模块与所述储水室和渗透室形成不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储水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主体模块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沿所述渗透主体模块长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端部凹槽,并且所述端部凹槽的中间中空并与所述中空通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主体模块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连接端座,其中一个所述连接端座包括底座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耳状部,另一所述连接端座包括与耳状部和底座形状配合的轴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状部包括供所述轴状部穿过的圆柱形孔,并且所述耳状部的外侧面与所述渗透主体模块的侧面齐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主体模块靠近端部的上侧对称设置有四个凹槽,所述凹槽为半蝴蝶状,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巍刘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关村海绵城市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