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821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公端子,其上固定有嵌套;母端子,其套设有母端壳,母端壳内设有若干导电的线簧,母端壳与母端子相连接的套设端设有用于固定线簧的第一固定环,母端壳与公端子相接的一端内设有控制线簧松紧的调控组件;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母端壳内的线簧固定盖;与线簧连接的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两侧设有调节凸出部,第二固定环可在线簧固定盖内自由滑动以起到控制线簧松紧的作用;嵌套上与母端子相对接的一端相对设有楔形口,其与第二固定环的调节凸出部相配合,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端子插入过程中无任何阻力或硬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及可靠性、以及低接触电阻性。

A Wire Spring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ire spring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male terminal fixed with nesting, a female terminal sleeved with a mother terminal shell, a plurality of conductive wire springs in the mother terminal shell, a first fixed ring for fixing the wire spring at the sleeve end connected with the mother terminal shell, and a control component for controlling the elasticity of the wire spring at the end connected with the female terminal shell. The control component includes: a fixed cover of the wire spring fixed in the mother end housing; a second fixed ring connected with the wire spring, with adjusting protrus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fixed ring, and a second fixed ring sliding freely within the fixed cover of the wire spring to control the tightness of the wire spring; a wedge-shaped opening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pposite to the mother terminal on the nesting, which matches the adjusting protrusion of the second fixed r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no resistance or hard contact in the process of terminal insertion, so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durability, reliability and low contact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端子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涉及到线簧端子连接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传统形式线簧端子连接方式为:线簧和母端过盈配合,使线簧固定,线簧喉圆直径小于端子直径,以保证端子和母端连接时的正向力及接触力,此结构使得插入力和拔出力较大,且插入及拔出过程中,端子表面间会因接触压力产生摩擦使表面磨损,导致接触电阻升高从而使端子电气性能降低,使用寿命降低,严重时出现烧机的状况。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的新型线簧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公端子,其上固定有嵌套,所述嵌套套设在公端的承载凸出盘上;母端子,其端部套设有母端壳,所述母端壳内设有若干用于与公端子固定及导电的线簧,所述母端壳与母端子相连接的套设端设有用于固定线簧的第一固定环,所述母端壳与公端子相接的一端内设有控制线簧松紧的调控组件;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母端壳内的线簧固定盖;与线簧连接的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两侧设有调节凸出部,所述第二固定环可在线簧固定盖内自由滑动以起到控制线簧松紧的作用;所述嵌套上与母端子相对接的一端相对设有楔形口,其与第二固定环的的调节凸出部相配合。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母端壳为双层结构,其内壳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嵌套的厚度相匹配,所述内壳上相对开设有两个与嵌套的楔形口相匹配的方形缺口。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母端壳的外壳的内壁上竖直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嵌套的外壁上设有与外壳的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条。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嵌套楔形口的底部设有一个V形倒钩口。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母端壳的外壳底部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条孔,所述环形槽内设有与环形槽形状相匹配的环形卡条,其可在环形槽内自由滑动,所述环形卡条上设有控制凸出部,其从所述环形条孔中伸出以供使用者控制环形卡条。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环形槽内的一端设有顶伸弹簧,使所述环形卡条一直处于限位状态。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母端壳的内、外壳之间连接橡胶防尘皮。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线簧端子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线簧端子过盈连接的方式,而是随着公端子的插入,嵌套会使线簧段的收紧,然后二者牢牢连接在一起,在二者的对接与拔出过程中可实现端子零插入力,只有公端子插入到位后,由于线簧收紧包裹公端子,以提供足够的保持力,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连接不稳,松动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因长时间连接而现拔插不顺的情况。因为在对接与拔出过程中是毫无摩擦力的,所以公端子和线簧的磨损可以降低到最低点,以增加公母端子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还在母端壳的底部这有防止公端子反弹的环形卡条,使整个连接得更加稳定;本技术母端壳上还设有防止灰尘进入连接部的防尘皮。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线簧端子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母端壳及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母端壳及内部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线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母端壳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母端壳双层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公端子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公端子示意图二;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母端壳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插入时力变化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拔出时力变化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4和10-1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公端子1,其上固定有嵌套11,所述嵌套11套设在公端的承载凸出盘12上;母端子2,其端部套设有母端壳21,所述母端壳21内设有若干用于与公端1子固定及导电的线簧211,所述母端壳21与母端子2相连接的套设端设有用于固定线簧的第一固定环212,所述母端壳21与公端子1相接的一端内设有控制线簧松紧的调控组件;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母端壳21内的线簧固定盖213;与线簧211连接的第二固定环214,所述第二固定环214两侧设有调节凸出部215,所述第二固定环214可在线簧固定盖213内自由滑动以起到控制线簧211松紧的作用;所述嵌套11上与母端子2相对接的一端相对设有楔形口111,其与第二固定环214的的调节凸出部215相配合;工作原理:将公端子1的插入端对准并插入母端子2;插入时,将嵌套11对准母端壳21,并将第二固定环214的调节凸出部215对准楔形口111;公端头部进入线簧211内,但是还未与簧丝接触,接下来随着公端子的继续插入,随着公端子的插入,调节凸出部215在楔形口111的限位滑动槽会带动第二固定环214转动,由于第二固定环214与线簧211相连接,随着第二固定环214的转动,线簧211扭动并收紧,线簧211组成的圆筒的直径变小,从而将公端子卡在母端子中,普通线簧端子在此过程中已经和线簧有接触并有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会增加公端子,簧丝表面电镀层的磨损,减少使用寿命,降低电气连接性能;拔出时也比较方便,直接拔出即可,调节凸出部215在楔形口111的反向带动下使线簧211组成的圆筒直径变大,然后将公端子1毫不费力且无损伤的拔出;其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受力情况与传统形式线簧端子插入和拔出过程受力对比如图10~11所示。本线簧端子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公端子与母端子不是插入后的过盈连接,因此在公端子1与母端子2的对接与拔出过程中可实现端子零插入力,只有公端子1插入到位后,由于线簧211才会收紧包裹公端子1,以提供足够的保持力,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连接不稳,松动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因长时间连接而现拔插不顺的情况。因为在对接与拔出过程中是毫无摩擦力的,所以公端子1和线簧211的磨损可以降低到最低点,以增加公母端子2的使用寿命。如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5-6所示,所述母端壳2为双层结构,其内壳22与外壳23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嵌套11的厚度相匹配,所述内壳22上相对开设有两个与嵌套11的楔形口111相匹配的方形缺口112,采用双层结构使得嵌套11在母端壳21在插入过程中顺畅,同时方形缺口112也能对第二固定环214的调节凸出部215进行引导,提高对接效率。如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5-7所示,所述母端壳21的外壳23的内壁上竖直开设有限位槽231,所述嵌套11的外壁上设有与外壳23的限位槽231相匹配的限位条115,此设计的目的是辅助公端子1与母端子2的对接,使嵌套11准确插入母端壳21。如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8所示,所述嵌套11楔形口111的底部设有一个V形倒钩口113,在公端子1插入后,可将将调节凸出部215卡入V形倒钩口113中,防止其因剧烈抖动而脱落。如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8-9所示,所述母端壳21的外壳23底部设有环形槽231,所述环形槽231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条孔2311,所述环形槽2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子,其上固定有嵌套,所述嵌套套设在公端的承载凸出盘上;母端子,其端部套设有母端壳,所述母端壳内设有若干用于与公端子固定及导电的线簧,所述母端壳与母端子相连接的套设端设有用于固定线簧的第一固定环,所述母端壳与公端子相接的一端内设有控制线簧松紧的调控组件;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母端壳内的线簧固定盖;与线簧连接的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两侧设有调节凸出部,所述第二固定环可在线簧固定盖内自由滑动以起到控制线簧松紧的作用;所述嵌套上与母端子相对接的一端相对设有楔形口,其与第二固定环的调节凸出部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子,其上固定有嵌套,所述嵌套套设在公端的承载凸出盘上;母端子,其端部套设有母端壳,所述母端壳内设有若干用于与公端子固定及导电的线簧,所述母端壳与母端子相连接的套设端设有用于固定线簧的第一固定环,所述母端壳与公端子相接的一端内设有控制线簧松紧的调控组件;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母端壳内的线簧固定盖;与线簧连接的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两侧设有调节凸出部,所述第二固定环可在线簧固定盖内自由滑动以起到控制线簧松紧的作用;所述嵌套上与母端子相对接的一端相对设有楔形口,其与第二固定环的调节凸出部相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簧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壳为双层结构,其内壳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嵌套的厚度相匹配,所述内壳上相对开设有两个与嵌套的楔形口相匹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益宾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旭立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