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49916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有往复、摆动或振动的磁体、电枢或线圈系统的电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其包括上机壳、下机壳、转子,上机壳下边缘处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柱,下机壳边缘处设有凸缘,凸缘上开有通孔,支撑柱穿过通孔,支撑柱侧壁上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楔块,楔块与滑槽之间设有弹性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通过压铆的方式对上机壳和下机壳进行组装,容易导致上机壳和下机壳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往复、摆动或振动的磁体、电枢或线圈系统的电动机
,具体公开了一种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
技术介绍
微型振动马达主要是指用于手机的微型振动马达,属于直流有刷电机。微型振动马达通常由上机壳和下机壳组装而成,而现有技术在对上机壳和下机壳进行组装时,通常采用压铆的方式进行装配,这样的方式通过使上机壳和下机壳边缘处在外界压力下强行卡合在一起,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上机壳与下机壳的固定,但是由于微型振动马达体积较小,因此在进行压铆时,上机壳和下机壳边缘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导致上机壳和下机壳损坏,导致良品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通过压铆的方式对上机壳和下机壳进行组装,容易导致上机壳和下机壳损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为: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包括上机壳、下机壳、转子,上机壳下边缘处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柱,下机壳边缘处设有凸缘,凸缘上开有通孔,支撑柱穿过通孔,支撑柱侧壁上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楔块,楔块与滑槽之间设有弹性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在对上机壳和下机壳进行装配时,只需要将支撑柱对准通孔并向下插入即可,在支撑柱通过通孔的过程中,楔块与通孔边缘接触,并受到来自通孔边缘的反作用力,使得楔块向滑槽内滑动,进而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滑入滑槽内,当楔块通过通孔后,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楔块从滑槽内弹出,使得楔块上端面与凸缘下端面相抵,实现上机壳与下机壳之间的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的通过铆压的方式对上机壳和下机壳进行装配固定,本专利技术避免了在铆压过程中造成上机壳和下机壳产生形变而损坏的情况,具有更高的良品率。进一步,转子呈凸轮状。相较于采用呈圆形但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转子,本专利技术采用凸轮状转子使得转子的质量中心偏离转动轴心,进而使得转子在转动过程中重心不断改变,产生振动。进一步,转子上端面呈向上凸起的弧面,下机壳侧壁上开有开口,上机壳上设有气孔。通过上述设计,由于转子上端面呈向上凸起的弧面,因此根据伯努利原理,转子上方的气体流速快,转子下方的气体流速慢,因此产生向上的气流,使得马达内的气体排出,气流排出马达的同时携带着马达内部所产生的热量一同离开马达内部,使得马达内部温度降低,同时由于马达内的气体被排出马达,因此马达内产生负压,所以外界冷空气同时流入马达内,进一步降低马达内部的温度,并且由于马达的运转所产生的气流,也使得安装有本专利技术中所公开的马达的电子设备内部产生气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内部的热量在气流的带动下被分散至电子设备的各个部位,避免电子设备局部过热。进一步,支撑柱下端沿轴向向上开有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内分别滑动且密封安装有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上均沿轴向由上到下开有第三盲孔和第四盲孔,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下端面均开有出液孔,第一盲孔内注入有A胶,第二盲孔内注入有B胶。通过上述设计,在将马达固定安装至电路板上的过程中,向下按压马达,使得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相对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向上滑动,进而使得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的容积减小,使得第一盲孔内的A胶和第二盲孔内的B胶分别通过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上的出液孔流出至电路板上,使得A胶和B胶混合,进而将支撑柱粘附固定在电路板上。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双面胶和泡棉进行固定,本实施例避免了马达的振动被柔性的双面胶和泡棉所吸收,进而加强了马达的振动效果。并且由于支撑杆将马达撑起,因此马达与电路板之间留有空隙,进一步促进热量的散发。进一步,所述支撑柱上还设有限位块,限位块与楔块之间的距离等于凸缘的厚度。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楔块上端面与凸缘下端面相抵的同时,限位块下端面与凸缘上端面相抵,进一步加强定位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2、中心轴3、磁钢4、转子5、凸缘6、柔性电路板7、电刷8、下垫片9、粘性垫片10、滑动轴承11、限位块12、楔块13、支撑柱14、第一盲孔15、第三盲孔16、出液孔17、第一滑杆18、第二盲孔19、第四盲孔20、第二滑杆21。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包括上机壳1、下机壳2、转子5、中心轴3、电刷8、柔性电路板7、磁钢4、粘性垫片10,上机壳1和下机壳2均呈圆柱状,上机壳1和下机壳2截面均呈“U”字形,下机壳2上一体成型有供中心轴3穿过的安装孔,安装孔上端固定安装有下垫片9,安装孔与中心轴3过盈配合,上机壳1下壁上一体成型有凹槽,粘性垫片10覆盖在凹槽上,中心轴3上端伸入凹槽内,上机壳1上开有气孔,中心轴3上同轴转动安装有滑动轴承11,滑动轴承11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转子5,转子5包括H-PCB、线圈、振动子、硬板、转子换向器以及外壳(具体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做过多说明),转子5呈凸轮状,转子5右部上端面呈向上凸起的弧面,柔性电路板7安装于下机壳2上端面上,柔性电路板7上焊接有电刷8,电刷8右部与硬板接触且电连接,下机壳2右侧壁上开有开口,柔性电路板7通过开口伸出下机壳2,磁钢4固定安装于下机壳2上端面上,且磁钢4呈圆环状并与中心轴3同轴设置,下机壳2边缘处沿着远离中心轴3的方向一体成型有凸缘6,凸缘6上开有通孔,上机壳1下边缘处一体成型有七根支撑柱14,支撑柱14穿过通孔,如图1中最左侧的支撑柱14所示,支撑柱14左侧壁上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楔块13,楔块13下端面为左端高右端低的斜面,楔块13右端面与滑槽右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压簧,支撑柱14左侧壁上还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2,限位块12位于楔块13上方,限位块12下端面与楔块13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凸缘6的厚度。支撑柱14下端沿轴向向上开有第一盲孔15和第二盲孔19,第一盲孔15和第二盲孔19内分别滑动且密封安装有第一滑杆18和第二滑杆21,第一滑杆18和第二滑杆21上均沿轴向由上到下开有第三盲孔16和第四盲孔20,第一滑杆18和第二滑杆21下端面均开有出液孔17,第一盲孔15内注入有A胶(本胶),第二盲孔19内注入有B胶(硬化剂),支撑柱14的长度大于下机壳2竖直方向的高度,使支撑柱14可以将马达撑起。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对上机壳1和下机壳2进行装配时,只需要将支撑柱14对准通孔并向下插入即可,在支撑柱14通过通孔的过程中,第二楔块13与通孔边缘接触,并受到来自通孔边缘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楔块13向右滑动,进而克服压簧的弹力而滑入第二滑槽内,当第二楔块13通过通孔后,在压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二楔块13从第二滑槽内向左弹出,同时由于第一滑槽下端面与第二滑槽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凸缘6的厚度,因此此时第一楔块13下端面与凸缘6上端面相抵,第二楔块13上端面与凸缘6下端面相抵,实现上机壳1与下机壳2之间的固定。在将马达固定安装至电路板上的过程中,向下按压马达,使得第一滑杆18和第二滑杆21相对第一盲孔15和第二盲孔19向上滑动,进而使得第一盲孔15和第二盲孔19的容积减小,使得第一盲孔15内的A胶和第二盲孔19内的B胶分别通过第一滑杆18和第二滑杆21上的出液孔17流出至电路板上,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包括上机壳、下机壳、转子,其特征在于:上机壳下边缘处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柱,下机壳边缘处设有凸缘,凸缘上开有通孔,支撑柱穿过通孔,支撑柱侧壁上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楔块,楔块与滑槽之间设有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1.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包括上机壳、下机壳、转子,其特征在于:上机壳下边缘处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柱,下机壳边缘处设有凸缘,凸缘上开有通孔,支撑柱穿过通孔,支撑柱侧壁上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楔块,楔块与滑槽之间设有弹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其特征在于:转子呈凸轮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自动扣合的微型马达,其特征在于:转子上端面呈向上凸起的弧面,下机壳侧壁上开有开口,上机壳上设有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益吴林梁伯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昆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