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225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硅基光学天线包括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埋氧化层和顶部硅层,其中所述埋氧化层位于所述衬底硅层和所述顶部硅层中间,将所述SOI衬底的顶部硅层通过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与所述埋氧化层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光学天线的衬底硅层与埋氧化层之间形成金属反射层,从而提高了所述光学天线的辐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相控阵激光雷达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也在不断开展,其基本模块也均已成熟,如光源、分束、调相等,但是其如何将各波导调相后的光高效地导出光子集成回路仍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由于波导的折射率比空气大很多,当光从波导耦合到自由空间中十分困难,以至于光学天线的发射效率极低,严重影响其利用率。另外,从各波导耦合到自由空间中的光干涉后形成的栅瓣会严重影响天线的性能,其扫描范围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目前,国际上面向相控阵激光雷达的光学天线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金属偶极子型光学天线;二、非金属光学天线,以光栅型光学天线为主。金属偶极子型光学天线的工作原理是光激发金属表面等离子共振,形成近场光学增强。但是该结构的天线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多限制条件,因为该近场光学增强效应对金属的尺寸、光的波长及极化方式十分敏感,且向外辐射能力有限,其应用基本上局限于近场,除此之外,金属纳米颗粒型光学天线的衬底一般与标准CMOS工艺衬底相差较大,不利于大规模集成。随着集成光学的发展,耦合光栅型光学天线由于其工艺简单、与CMOS工艺兼容等优点,成为光子集成最有效的耦合方法。但已报道的该类型光学天线,其性能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各波导上从光栅向外耦合的光发散严重,辐射效率极低,并且干涉后栅瓣能量较大,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这对于激光雷达的扫描功能是极其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栅型光学天线辐射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硅基光学天线,包括: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埋氧化层和顶部硅层,其中所述埋氧化层位于所述衬底硅层和所述顶部硅层中间,将所述SOI衬底的顶部硅层通过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与所述埋氧化层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的制备方法,包括:获取第一SOI衬底,所述第一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埋氧化层和顶部硅层;在所述顶部硅层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从而得到第二SOI衬底;在第二SOI衬底的衬底硅层刻蚀出一块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相对应的槽,并在所述埋氧化层下表面形成一个反射面,从而得到第三SOI衬底;在所述反射面沉积金属反射层,从而得到第四SOI衬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及制备方法,通过对在所述光学天线的衬底硅层与埋氧化层之间形成金属反射层,从而提高了所述光学天线的辐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SOI衬底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SOI衬底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第二SOI衬底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四SOI衬底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光学天线包括: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10、埋氧化层20和顶部硅层30,其中所述埋氧化层20位于所述衬底硅层10和所述顶部硅层30中间,将所述SOI衬底的顶部硅层30通过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10与所述埋氧化层20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11。光学天线被用于接收或发射光波可以被应用到很多光学器件中,例如相控阵激光雷达。所述光学天线具体为集成在一片CMOS半导体材料上的电子器件,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CMOS半导体材料就是SOI衬底,所述SOI衬底由下至上至少包括有衬底硅层10、埋氧化层20和顶部硅层30,每一层的材料和厚度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定制。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市场上的常规标准CMOS工艺SOI衬底产品,衬底硅层10材料为Si厚度为500~600μm,埋氧化层20材料为SiO2厚度为2μm,顶部硅层30材料为Si厚度为220nm或340nm。为了表述方便,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都以上述标准CMOS工艺SOI衬底为SOI衬底来集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天线,其中所述顶部硅层30的厚度为220nm。对SOI衬底的顶部硅层30进行刻蚀来形成波导阵列,所述波导阵列具体为一列水平排列的波导31。在每条波导31上还需要刻蚀出相应数量的光栅,所有波导31上的光栅组合成二维衍射光栅,从而让光波可以通过所述二维衍射光栅来实现从波导31射出或者射入波导31。为了表述方便,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都以光波从二维衍射光栅射出为例。光学天线是用来接收或发射光波的,由于光波波段的差别会很大,所以不可能一种光学天线的设计就能够满足所有光波的使用,即使可以使用相同的设计思路,其中的各个参数也会需要根据光学天线处理的光波波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1.5~1.6μm。为了表述方便,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都以所述光波波段为1.5~1.6μm为例来进行说明。当光波经过波导31进入到所述二维衍射光栅所在区域时,会在光栅形成折射和反射,其中折射的光波会射出光栅,并在自由空间中形成耦合,从而达到光学天线发射光波的目的,而同时大量反射的光波则会穿过波导31,被下层的衬底硅层10所吸收。由此可见这对于整个光学天线的辐射效率而言是不利的。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10与所述埋氧化层20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11。也就是通过深刻蚀的方法,将所述衬底硅层10刻蚀出一个矩形槽,一直到达所述埋氧化层20与所述衬底硅层10相接的位置。然后在所述矩形槽中沉积一定厚度的金属反射层11。当被光栅反射的光波到达所述金属反射层11时,所述金属反射层会再次将反射的光波反射回去,从而使更多的光波能够进入到自由空间中,与之前折射进入自由空间的光波进一步耦合,以提高整个光学天线的辐射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光学天线的衬底硅层10与埋氧化层20之间形成金属反射层11,从而提高了所述光学天线的辐射效率。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反射层11所在区域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相对应,且大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在所述光学天线形成金属反射层时,需要先确定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区域与大小。由于所述金属反射层是用来反射由光栅反射的光波,所以,所述金属反射层需要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相对应,也就是在所述二维衍射光栅的正下方。同时考虑光波发射的角度,所述金属反射层所在区域还需要大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例如,金属反射层的边长比光栅所在区域的边长长10~20μm。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与所述金属反射层的金属材料类型和所述光学天线处理的光波波段相对应。由于不同的金属对不同波段的光波的吸收效果不同,而且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也会对反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对1.5~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天线包括: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埋氧化层和顶部硅层,其中所述埋氧化层位于所述衬底硅层和所述顶部硅层中间,将所述SOI衬底的顶部硅层通过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与所述埋氧化层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反射层的硅基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天线包括: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至少包括衬底硅层、埋氧化层和顶部硅层,其中所述埋氧化层位于所述衬底硅层和所述顶部硅层中间,将所述SOI衬底的顶部硅层通过刻蚀形成波导阵列,并刻有光栅,在所述SOI衬底的衬底硅层与所述埋氧化层相接位置形成金属反射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所在区域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相对应,且大于所述光栅所在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与所述金属反射层的金属材料类型和所述光学天线处理的光波波段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阵列为一列水平排列的波导。5.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4任一一个所述光学天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SOI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飞徐洋李召松李稚博张冶金于红艳潘教青王庆飞田林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