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1306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后浇带支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支撑基础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竖直设置的支撑套管,支撑套管的顶部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一对限位杆;升降机构位于支撑基础内部,包括位于支撑套管内、可相对转动的螺纹杆,以及连接螺纹杆与底座的连接杆,螺纹杆顶端与顶撑杆螺纹连接;升降槽两侧分别对应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杆外的第一锥齿轮,位于底座孔道内的传动杆,固定套接在传动杆一端的第二锥齿轮,以及设置在传动杆另一端的转盘;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高度可调节,可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后浇带支撑
,特别是涉及一种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后浇带是在现浇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设置的一种变形缝,主要是为了克服因温度或混凝土收缩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在整体混凝土结构施工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的后浇封闭,形成整体结构。结构板未封闭前,两侧的结构板均为悬挑状态,下方需要设置临时支撑结构,同时后浇带模板的底部也需要临时支撑装置,以确保后浇带的正常施工。目前现有的后浇带临时支撑装置,一种是较为传统的钢管支撑架,由大量的钢管搭建而成,搭设工程量大,费时费力,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工作量大,拆除后再次使用时需要重复搭建,施工效率低,便捷性差;一种是采用浇筑的支撑柱进行支撑,施工工作量大,施工成本高,灵活性差,无法重复使用,而且破除工作量大,材料浪费严重,施工成本高;还有一种是采用PVC管立柱支撑,拆除工作量大,会产生大量的混凝土垃圾和PVC垃圾,清理难度大,无法周转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高度可调节,可周转使用的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后浇带临时支撑装置,搭拆工程量大,费时费力,便捷性差,灵活性差,无法重复使用,材料浪费严重,施工成本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包括位于下方的支撑基础,上方的顶撑杆,连接顶撑杆与支撑基础的升降机构,以及控制升降机构的传动机构;支撑基础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竖直设置的支撑套管,底座内部设置有中空的主腔室,主腔室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支撑套管内腔连通设置;主腔室一侧开设有孔道,孔道一端与主腔室连通,另一端水平向外延伸至底座的一个侧立面,支撑套管的顶部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一对限位杆;升降机构位于支撑基础内部,包括位于支撑套管内、可相对转动的螺纹杆,以及连接螺纹杆与底座的连接杆;顶撑杆与支撑套管同轴设置,顶端设置有顶板,底端中央开设有与螺纹杆相配合的升降槽,升降槽沿顶撑杆的高度方向设置,螺纹杆顶端伸入升降槽内、与升降槽螺纹连接;升降槽两侧分别对应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杆位于限位槽内相对滑动;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杆外的第一锥齿轮,位于底座孔道内的传动杆,分别设置在传动杆两侧的第二锥齿轮和转盘;传动杆一端伸入主腔室内,与第二锥齿轮连接,另一端伸出底座与转盘固定,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通过固定螺栓与地面固定。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主腔室位于底座的中央位置。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位于主腔室内、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连接杆顶端向上穿过通孔后与螺纹杆底端焊接固定。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套管为壁厚不小于4mm的圆钢管,底端与底座焊接固定。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套管的中心轴线与底座的几何中心重叠。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相对设置,底端与支撑套管的顶部端面焊接固定。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转盘上设置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尾端穿过转盘后与底座的侧立面贴合顶撑设置。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以相互啮合的锥齿轮实现传动,通过转动底座外部的转盘,带动螺纹杆转动,进而将动能传递给与螺纹杆螺纹连接的顶撑杆,并通过限制顶撑杆的转动,而实现其上升与下降的调节,使其能配合各种高度的结构支撑,应用范围广泛;操作便捷,无需大量的搭设和拆卸施工,运送至施工现场后,调节高度,即可完成顶撑布置,现场工作量少,省时省力,施工效率高,支撑装置可以重复使用,搭拆过程无任何废弃材料产生,现场周转性灵活,施工成本低。本技术将底盘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结构稳定性强,高度调节完毕后,以锁紧螺栓固定转盘,避免转盘转动导致顶撑杆突然下降,支撑稳定,不易打滑和脱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位即锁紧螺栓设置部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底座;11-固定螺栓;12-主腔室;13-孔道;2-支撑套管;21-限位杆;31-螺纹杆;32-连接杆;4-顶撑杆;41-升降槽;42-限位槽;5-顶板;6-第一锥齿轮;7-传动杆;8-第二锥齿轮;9-转盘;91-锁紧螺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包括位于下方的支撑基础,上方的顶撑杆4,连接顶撑杆4与支撑基础的升降机构,以及控制升降机构的传动机构。支撑基础包括底座1和位于底座1上方的支撑套管2,底座1通过固定螺栓11与地面固定,底座1内部设置有中空的主腔室12,主腔室12位于底座1的中央位置、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支撑套管2内腔连通设置;主腔室12一侧开设有孔道13,孔道13一端与主腔室12连通,另一端水平向外延伸至底座1的一个侧立面;支撑套管2为壁厚不小于4mm的圆钢管,竖直设置,支撑套管2的中心轴线与底座1的几何中心重叠,底端与底座1焊接固定;支撑套管2的顶部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一对限位杆21,限位杆21相对设置,底端与支撑套管2的顶部端面焊接固定。升降机构位于支撑基础内部,包括位于支撑套管2内、可相对转动的螺纹杆31,以及连接螺纹杆31与底座1的连接杆32,连接杆32位于主腔室12内,底端与底座1转动连接,顶端向上穿过通孔后与螺纹杆31底端焊接固定,螺纹杆31顶端向上伸出支撑套管2,并与顶撑杆4连接。顶撑杆4与支撑套管2同轴设置,顶端设置有顶板5,底端中央开设有与螺纹杆31相配合的升降槽41,升降槽41沿顶撑杆4的高度方向设置,螺纹杆31顶端伸入升降槽41内、与升降槽41螺纹连接;升降槽41两侧分别对应开设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槽42,限位杆21位于限位槽42内相对滑动。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杆32外的第一锥齿轮6,位于底座1孔道13内的传动杆7,固定套接在传动杆7一端的第二锥齿轮8,以及设置在传动杆7另一端的转盘9;传动杆7一端伸入主腔室12内,与第二锥齿轮8连接,另一端伸出底座1与转盘9固定,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6相互啮合;转盘9上设置有锁紧螺栓91,锁紧螺栓91尾端穿过转盘9后与底座1的侧立面贴合顶撑设置。本技术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支撑位置,通过固定螺栓11将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步骤二、拧松锁紧螺栓91,转动转盘9,升高顶撑杆4,将顶板5支撑在结构板底部,然后拧紧锁紧螺栓91,完成临时顶撑;顶撑杆4升高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转盘9转动时,转盘9通过传动杆7带动第二锥齿轮8转动,第二锥齿轮8带动与其啮合传动的第一锥齿轮6转动,第一锥齿轮6带动连接杆32与螺纹杆31转动,进而将动能传递给与螺纹杆31螺纹连接的顶撑杆4,由于限位杆21限制了顶撑杆4的转动趋势,随着螺纹杆31的转动,顶撑杆4上升;步骤三、待后浇带施工完成后,拧松锁紧螺栓91,转动转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下方的支撑基础,上方的顶撑杆(4),连接顶撑杆(4)与支撑基础的升降机构,以及控制升降机构的传动机构;支撑基础包括底座(1)和位于底座(1)上方、竖直设置的支撑套管(2),底座(1)内部设置有中空的主腔室(12),主腔室(12)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支撑套管(2)内腔连通设置;主腔室(12)一侧开设有孔道(13),孔道(13)一端与主腔室(12)连通,另一端水平向外延伸至底座(1)的一个侧立面,支撑套管(2)的顶部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一对限位杆(21);升降机构位于支撑基础内部,包括位于支撑套管(2)内、可相对转动的螺纹杆(31),以及连接螺纹杆(31)与底座(1)的连接杆(32);顶撑杆(4)与支撑套管(2)同轴设置,顶端设置有顶板(5),底端中央开设有与螺纹杆(31)相配合的升降槽(41),升降槽(41)沿顶撑杆(4)的高度方向设置,螺纹杆(31)顶端伸入升降槽(41)内、与升降槽(41)螺纹连接;升降槽(41)两侧分别对应开设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槽(42),限位杆(21)位于限位槽(42)内相对滑动;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杆(32)外的第一锥齿轮(6),位于底座(1)孔道(13)内的传动杆(7),以及分别设置在传动杆(7)两侧的第二锥齿轮(8)和转盘(9);传动杆(7)一端伸入主腔室(12)内,与第二锥齿轮(8)套接,另一端伸出底座(1)与转盘(9)固定,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6)相互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1.房建用可调式后浇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下方的支撑基础,上方的顶撑杆(4),连接顶撑杆(4)与支撑基础的升降机构,以及控制升降机构的传动机构;支撑基础包括底座(1)和位于底座(1)上方、竖直设置的支撑套管(2),底座(1)内部设置有中空的主腔室(12),主腔室(12)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支撑套管(2)内腔连通设置;主腔室(12)一侧开设有孔道(13),孔道(13)一端与主腔室(12)连通,另一端水平向外延伸至底座(1)的一个侧立面,支撑套管(2)的顶部端面上竖直设置有一对限位杆(21);升降机构位于支撑基础内部,包括位于支撑套管(2)内、可相对转动的螺纹杆(31),以及连接螺纹杆(31)与底座(1)的连接杆(32);顶撑杆(4)与支撑套管(2)同轴设置,顶端设置有顶板(5),底端中央开设有与螺纹杆(31)相配合的升降槽(41),升降槽(41)沿顶撑杆(4)的高度方向设置,螺纹杆(31)顶端伸入升降槽(41)内、与升降槽(41)螺纹连接;升降槽(41)两侧分别对应开设有与限位杆(21)相配合的限位槽(42),限位杆(21)位于限位槽(42)内相对滑动;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套接在连接杆(32)外的第一锥齿轮(6),位于底座(1)孔道(13)内的传动杆(7),以及分别设置在传动杆(7)两侧的第二锥齿轮(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林孙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