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和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57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形成有开口,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经由所述开口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便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因此,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位于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内层的第二端子可同时与配对部件电接触,因此,导电端子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包括该导电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和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和包括该导电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和保持在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例如,电源端子。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通常采用单层结构设计,在该单层导电端子上通常形成有多个触点。由于单层导电端子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能不佳,在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导电端子,该双层导电端子通常包括位于其内层的内层端子和位于其外层的外层端子。内层端子通常由铜制成,外层端子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外层端子夹持在内层端子上,提高了整个导电端子的夹持力,保证电气接触的可靠性。外层不锈钢端子的长度小于内层铜端子,并且不与配对部件(例如,汇流条)电接触,仅内层铜端子与配对部件电接触,因此,该导电端子的载流能力有限。但是,随着应用电流变得越来越大,要求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因此,现有的双层结构的导电端子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形成有开口,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经由所述开口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便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凸起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材料厚度,使得所述第二端子贴紧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时,所述凸起部经由所述开口凸出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贴紧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凸出,使得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先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接触,之后再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具有间距,使得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同时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具有间距,使得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低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从而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先接触并推动第一端子向第二端子弹性移动,进而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凸起部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的长度等于、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的厚度等于、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包括适于固定在绝缘本体中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一排第一弹性悬臂,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适于固定在绝缘本体中的第二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的一排第二弹性悬臂,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每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上的凸起部适于经由对应的一个第一接触部上的开口在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一端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呈板状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弹性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倾斜角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倾斜角。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悬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悬臂的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每个所述开口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弹性悬臂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每个所述凸起部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弹性悬臂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开口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悬臂上的封闭孔或开放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另一侧的、适于电连接到电路板上的一排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侧的、适于电连接到电路板上的一排第二连接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脚为适于焊接在电路板的孔中的针状焊接脚,或者为适于焊接在电路板的表面上的板状焊接脚,或者为适于插接到电路板的孔中的鱼眼形插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为适于焊接在电路板的孔中的针状焊接脚,或者为适于焊接在电路板的表面上的板状焊接脚,或者为适于插接到电路板的孔中的鱼眼形插接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成为一个整体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独立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为由单块金属料板制成的单个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前述导电端子和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是电源连接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在第二端子上形成有凸起部,该凸起部穿过第一端子,从而可在第一端子的外表面侧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位于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内层的第二端子可同时与配对部件电接触,从而提高导电端子的载流能力,使得该导电端子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分解示意图;图3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专利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限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内表面侧,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形成有开口,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经由所述开口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便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图1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具有双层结构,即,该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100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200。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0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110。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100)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200),所述第一端子(100)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110),所述第二端子(200)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2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部(110)上形成有开口(111),在所述第二接触部(210)上形成有凸起部(211),所述凸起部(211)可经由所述开口(111)穿过所述第一端子(100),以便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其外层的第一端子(100)和位于其内层的第二端子(200),所述第一端子(100)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接触部(110),所述第二端子(200)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接触部(2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部(110)上形成有开口(111),在所述第二接触部(210)上形成有凸起部(211),所述凸起部(211)可经由所述开口(111)穿过所述第一端子(100),以便与一个配对部件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2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0)的材料厚度,使得所述第二端子(200)贴紧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时,所述凸起部(211)经由所述开口(111)凸出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00)贴紧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外表面凸出,使得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先与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接触,之后再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第一接触部(110)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00)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具有间距,使得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外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第一接触部(110)和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同时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00)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内表面侧具有间距,使得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低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外表面,从而在与配对部件对配的过程中,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第一接触部(110)先接触并推动第一端子(100)向第二端子(200)弹性移动,进而所述配对部件与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凸起部(211)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00)的长度等于、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00)的厚度等于、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一端子(100)的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00)包括适于固定在绝缘本体(30)中的第一固定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一排第一弹性悬臂(100a),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悬臂(100a)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110);所述第二端子(200)包括适于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