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686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原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传感器包括不锈钢套筒,不锈钢套筒内径4.5cm,长度30cm,距顶部1cm处有宽度0.5cm的贯穿到底部的单侧开口,套筒壁厚0.2cm,顶端外部有丝口,可与电钻旋转连接,底部带齿,套筒中心有直径0.5cm的不锈钢针,长度为30cm,顶部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并与套筒隔绝,套筒顶端有BNC接头,使得套筒与同轴电缆外层金属网连接,探针与同轴电缆中心金属丝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价格低廉,无需电阻电容式传感器中的精密仪器,因此便于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
技术介绍
对水库、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冰层厚度及冰层内部生消变化实现连续自动化监测一直是国内外多个领域迫切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对冰层厚度的监测往往是在野外,交通与供电不便、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因此,可以适应于野外环境条件下能够反映冰层内部变化的高精度自动监测的方法及设备是很具有实用价值的。目前,国内外测量冰、雪厚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依靠发射的电磁波、声波等穿透冰层,利用其返回到接收器的时间换算出冰、雪的厚度。通过卫星、雷达进行海冰监测就属于这一类型。但由于冰、雪的性质受到其内部温度的控制,造成实测方法有较大的误差。(2)依靠超声波和激光到达冰、雪界面时反射回来的时间,计算出距界面的距离,实测精度受到局部表面起伏的影响,厚度的变化需要在冰、雪层的表面和地面相对测试才能体现,仰视冰剖面声呐探测冰层厚度就属于这种方法。(3)直接钻孔测量。该方法简单可靠,但需要密集的人力,同时由于破坏取样,无法连续原位观测。最新的冰层厚度传感器是由太原理工大学秦建敏团队提出的基于空气、冰与水电阻、电容差异的冰厚度传感器。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包含有导电离子的自然水在常温下是导电的,随着温度的降低,其电阻率会逐渐升高;当温度低于0℃结冰以后,一般情况下是将冰作为绝缘体,而实验显示,当温度逐渐降低时,虽然冰的电阻值将大大增加,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0~-20℃)仍有弱导电性,而空气是绝缘体,冰与水、空气的电阻差异用于区分冰水界面和冰气界面,从而确定冰层厚度,如图1所示。但此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该传感器测得的冰层厚度为非连续的,其精度由上下相邻的接触点之间的间隔决定。例如,接触点间隔0.8cm,测得得冰层厚度为0.8cm的整数倍,若冰水界面正好在两个接触点之间,界面之上的接触点测得电阻显示介质为冰,界面之下的接触点测得电阻显示介质为水,最后测得的冰层厚度到界面之上接触点位置为止,比实际厚度偏小。(2)外露的接触式感应使得其野外适用性降低。由于需要介质连通接触点处的电路,该传感器电路必须外露,因此欲提高测量精度则必然要求接触点的金属导体足够细薄,在野外环境中,特别是寒冷环境,容易发生断丝(李新宇,2006);同时,外露的细薄接触点电路也容易受到冰层生消过程中胀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位移,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3)不便于安装。为防止各接触电路短路,所有接触点需固定在绝缘材料上,无论是陶瓷还是树脂等绝缘材料,直接安装都比较困难,需要先使用电钻在冰上凿出安装孔,如图2所示。可以明显看到冰层下的水通过安装孔浸没传感器,此时一方面传感器周围为水,无法测量冰厚,需要等待水重新结冰;另一方面即使重新结冰,其厚度与原始冰层厚度也存在差异。(4)复杂的控制系统增加了野外使用的不确定性。其布置形式决定了该传感器需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单片机控制电压在每个接触点上都加载,测出整个传感器纵向的电阻分布,增加了失控的风险。继电阻式冰厚传感器之后,秦建敏团队又提出了改进的电容式冰厚传感器。其主要原理为:电容值随温度变化是冰和水具有的另一种重要物理特性。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被检测物(空气、冰或水)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其电容值也随之改变。不论是水结冰还是冰消融过程,电容值都表现出明显的单调性,即电容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在零度以上时,水的电容值保持在uF级范围内变化。在接近零度时,电容值会有一个趋势变大的跳变。在零度以下后,水开始结冰,电容值在nF级开始下降,从数值上看空气与冰的电容数值保持在一个数量级范围,而它们与水的电容数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按照空气、冰与水具有不同的电容特性,可以将检测空间垂直划分为绝缘层(空气层)、弱导电层(冰层)和良导电层(冰下自然水),对三个区域进行水平切割后形成的薄层平面进行电容数值检测和判断,可以掌握被检测空间内部各垂直触点所在位置的物理状态分布情况,并可以根据结果确定不同区域的分界层面垂直高度位置,计算出冰层厚度与冰下水位,如图3所示。但此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该传感器测得的冰层厚度为非连续的,其精度由上下相邻的极板之间的间隔决定。例如,极板间隔0.8cm,则测得的冰层厚度为0.8cm的整数倍,若冰水界面正好在两个极板之间,界面之上的极板测得介电常数显示介质为冰,界面之下的极板测得介电常数显示介质为水,最后测得的冰层厚度到界面之上极板位置为止,比实际厚度偏小。(2)不便于安装。虽然电容感应式传感器避免了电阻式传感器接触点外露的缺点,但极板仍然需要绝缘材料固定包裹,直接安装同样困难,需要先使用电钻在冰上凿出安装孔,如图2所示。可以明显看到冰层下的水通过安装孔浸没传感器,此时一方面传感器周围为水,无法测量冰厚,需要等待水重新结冰;另一方面即使重新结冰,其厚度与原始冰层厚度也存在差异。(3)复杂的控制系统增加了野外使用的不确定性。其布置形式决定了该传感器需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单片机控制电磁波在每个极板上加载,测出整个传感器纵向的介电常数分布,增加了失控的风险。现有的TDR(TimeDomainReflectometry,时域反射仪),最早应用于电缆故障检测,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TDR系统在土壤水分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冰层厚度测量方面尚未见相关应用。其测量的原理为:TDR主机发射电磁脉冲,电磁波沿同轴电缆传播进入介质,通过行程时间法测量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与介质的表观介电常数Ka有关,典型的TDR行程时间法波形如附图4所示。当电磁波经同轴电缆传播后到达同轴电缆与同轴转换器交界面处时,由于同轴转换器阻抗大于同轴电缆,因此反射波形上升,即A点;当电磁波经过同轴转换器到达同轴转换器与空气段(表面反射法需流出一定长度的空气段)交界面处时,由于空气段阻抗大于同轴转化器,发射波形再次上升,即B点;当电磁波经过空气段达到空气段与介质表面交界处时,由于介质阻抗小于空气段,反射波形开始下降,即C点;然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波直至探针末端,由于探针末端阻抗大于探针之间介质的阻抗,因此反射波形在该处再次上升,即D点。通过波形B点至D点两处的时间差Δt,即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可以得到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其中L为插入介质中探针的长度,介质常数:TDR测量冰厚需在知道冰层介电常数的前提下,测量传播时间从而求得冰厚,因此欲测量冰厚必先知道介电常数,但采用行程时间法测量介电常数又需知道冰厚,形成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冰厚测量装置,能够原位连续监测冰层厚度。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原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包括不锈钢套筒,一端距顶部1cm位置,开设宽度0.5cm的单侧开口,使得空气能够进入,既减小压力方便钻孔,又能形成冰气界面;不锈钢探针,安装于不锈钢套筒中心,顶部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在不锈钢套筒上,使其与不锈钢套筒隔绝;BNC接头,安装在不锈钢套筒顶端,用于连接同轴电缆与不锈钢套筒及不锈钢探针。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不锈钢探针的直径0.5cm,长度为30cm。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原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锈钢套筒,一端距顶部1cm位置,开设宽度0.5cm的的单侧开口,使得空气能够进入,既减小压力方便钻孔,又能形成冰气界面;不锈钢探针,不锈钢探针安装于套筒中心,顶部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在不锈钢套筒上,使其与不锈钢套筒隔绝;BNC接头,安装在不锈钢套筒顶端,用于连接同轴电缆与不锈钢套筒及不锈钢探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锈钢套筒,一端距顶部1cm位置,开设宽度0.5cm的的单侧开口,使得空气能够进入,既减小压力方便钻孔,又能形成冰气界面;不锈钢探针,不锈钢探针安装于套筒中心,顶部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在不锈钢套筒上,使其与不锈钢套筒隔绝;BNC接头,安装在不锈钢套筒顶端,用于连接同轴电缆与不锈钢套筒及不锈钢探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测量冰层厚度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探针的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霄刘超李乃稳庄文化贺宇欣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