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041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驱动、支撑架及齿轮传动组,支撑驱动安装于基架,支撑架通过齿轮传动组与支撑驱动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机器人支撑组件的战车机器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能够实现有效的支撑,进而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而言,涉及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及具体实施方式中陈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涉及诸多领域,比如工业领域、娱乐领域等。用于娱乐领域的机器人可以被叫做娱乐机器人,其以供人观赏、娱乐为目的。机器人的功能,可以行走或完成动作,可以有语言能力,或者是对某些器械的模仿。战车是一种作战机械,当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战车上时,其既可以作为娱乐工具进行使用(战车类玩具),也可以以实际作战需求进行战车型机器人的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支撑组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在用于战车机器人时,机器人支撑组件能够实现有效的支撑,进而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关于机器人支撑组件的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支撑组件,用于战车机器人,所述战车机器人包括基架。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驱动、支撑架及齿轮传动组,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基架,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与所述支撑驱动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齿轮传动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安装于所述基架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支撑驱动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输出轴与所述支撑架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基架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齿轮的固定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战车机器人,其能够实现有效的支撑,进而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关于战车机器人的技术方案:一种战车机器人,包括基架和机器人支撑组件。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驱动、支撑架及齿轮传动组,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基架,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与所述支撑驱动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基架包括二安装板和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相互间隔地安装于二所述安装板之间,二所述安装板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上,所述齿轮传动组安装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上。进一步地,所述基架还包括二外侧板,二所述外侧板与二安装板间隔设置,所述齿轮传动组位于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进一步地,二所述外侧板和二所述安装板上均设置有转动通孔,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通孔并可转动地与所述通孔配合,且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战车机器人还包括多个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位于所述外侧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并与所述外侧板和所述安装板转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行走电机、电机法兰、第一仿生脚、第一偏心轮、第二仿生脚、第二偏心轮、第三仿生脚、第三偏心轮及转轴,所述行走电机位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电机法兰、所述第一仿生脚、所述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二仿生脚、所述第二偏心轮、所述第三仿生脚及所述第三偏心轮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所述行走电机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电机法兰与所述行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仿生脚分别与所述电机法兰和所述第一偏心轮转动连接,所述电机法兰与所述第一偏心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仿生脚相对所述电机法兰和所述第一偏心轮偏心设置;所述第二仿生脚分别与所述第一偏心轮和所述第二偏心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偏心轮和所述第一偏心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仿生脚相对所述第一偏心轮和所述第二偏心轮偏心设置;所述第三仿生脚分别与所述第二偏心轮和所述第三偏心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偏心轮与所述第二偏心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三仿生脚相对所述第二偏心轮和所述第三偏心轮偏心设置;所述第三偏心轮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外侧板转动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的有益效果是:支撑驱动用于对支撑架提供动力,支撑驱动输出的动力为转动,齿轮传动组的作用是对支撑驱动的输出进行传动,将运动传递至支撑架,支撑架在支撑驱动和齿轮传动组的作用下进行相应的转动,以调节支撑架相对于基架的角度。本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及战车机器人能够实现有效的支撑,进而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战车机器人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战车机器人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战车机器人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行走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仿生脚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战车机器人;100-行走组件;101-第一芯轴;102-第二芯轴;103-第三芯轴;104-限位滑杆;1041-配合孔;110-行走电机;120-电机法兰;121-第一连接孔;130-第一仿生脚;131-仿生脚本体;132-连接孔;133-限位孔;134-弧形支撑部;140-第一偏心轮;142-第二连接孔;143-第三连接孔;150-第二仿生脚;160-第二偏心轮;164-第四连接孔;165-第五连接孔;170-第三仿生脚;180-第三偏心轮;186-第六连接孔;190-转轴;200-基架;210-安装板;220-外侧板;230-连接板;300-攻击组件;310-攻击电机;320-攻击杆;330-攻击球锤;340-装配板;350-转毂;400-机器人支撑组件;410-支撑驱动;420-支撑架;421-第一支撑杆;422-第二支撑杆;423-连接杆;430-齿轮传动组;431-第一齿轮;432-第二齿轮;440-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支撑组件,用于战车机器人,所述战车机器人包括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驱动、支撑架及齿轮传动组,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基架,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与所述支撑驱动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支撑组件,用于战车机器人,所述战车机器人包括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驱动、支撑架及齿轮传动组,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基架,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与所述支撑驱动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安装于所述基架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支撑驱动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输出轴与所述支撑架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基架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支撑组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架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齿轮的固定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5.一种战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和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支撑组件,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基架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战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包括二安装板和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相互间隔地安装于二所述安装板之间,二所述安装板相互平行地设置,所述支撑驱动安装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上,所述齿轮传动组安装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战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阁孙文成赵鹏举胡祖阳李旭东陈宇航刘庆怡郭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