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38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盖设于上盖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下盖、第一挡壁、第二挡壁、透气隔离件以及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发声单体与上盖围成前腔,发声单体与上盖及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抵接于上盖的第二挡壁与抵接于下盖的第一挡壁共同形成围壁,围壁将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第一挡壁由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组成;第二段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通孔部,两个通孔部均将第一后腔与第二后腔连通,透气隔离件贴设于第一挡壁且完全覆盖两个通孔部;发声单体位于第一后腔,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透气隔离件将吸音颗粒封装于第二后腔内。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扬声器箱低频声学性能更优且可靠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箱
本技术涉及声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扬声器箱。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箱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包括上盖,盖设于所述上盖并围成收容空间的下盖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形成围壁,所述围壁将所述后腔分隔成相互空气连通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围壁的靠近所述下盖的一端盖设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所述从而形成虚拟声腔(DBASS空间)以改善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然而,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中,因安装结构需要,所述下盖通常并非一平面,而是存在高低不平的台阶,而透气隔离件距离所述下盖需要保持至少0.3mm的间隙,以防止透气隔离件和所述下盖发生壳震,即该间隙间的空间不能被虚拟声腔利用,相当于减少了第二后腔的体积;另外,所述围壁靠近所述下盖的一端还需要设置0.7mm宽度的热熔挡墙用以热熔固定所述透气隔离件,即又占用了一部分虚拟声腔的体积。从而相关技术的扬声器箱结构不能有效对后腔体积充分利用,限制其低频声学性能的改进。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频声学性能优且可靠性好的扬声器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盖设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下盖、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由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壁、由所述下盖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第二挡壁抵接于所述上盖,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于所述下盖并且所述第一挡壁与所述第二挡壁共同形成围壁,所述围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第一挡壁由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弯折延伸的第二段组成;所述第二段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通孔部,两个所述通孔部均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所述透气隔离件贴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挡壁且完全覆盖两个所述通孔部;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包括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段,且两个所述透气隔离件分别盖设于两个所述通孔部。优选的,两个所述透气隔离件通过滑块抽芯注塑工艺一次成型于所述第二段。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挡壁的远离所述第二后腔的一侧。优选的,所述下盖设有贯穿其上的灌粉孔,所述灌粉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二挡壁由第三段以及自所述第三段弯折延伸的第四段组成,所述下盖对应所述第二段的位置设有焊接筋,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四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段抵接于所述焊接筋并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固定密封。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扬声器箱包括由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壁以及由所述下盖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挡壁,所述第二挡壁抵接于所述上盖,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于所述下盖并且所述第一挡壁与所述第二挡壁共同形成围壁,利用该围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围壁至少开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后腔和所述第二后腔连通的通孔部,所述透气隔离件盖设两个该通孔部;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形成DBASS虚拟声腔,从而有效改善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上述结构中,因形成所述围壁的所述第一挡壁和所述第二挡壁分别设置于上盖和下盖,该结构通过第二挡壁的让位可使所述透气隔离件通过滑块抽芯注塑一次成型于所述第一挡壁,省去了热熔挡墙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作为虚拟声腔的第二后腔的体积,从而使得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更优;同时,可以通过调整注塑模具来调整所述围壁上的所述通孔部的个数,从而设置的多个所述透气隔离件,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后腔的声顺性,进一步改善了所述扬声器箱的低频声学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扬声器箱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扬声器箱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图;图4为图1中扬声器箱沿A-A线的截面图;图5为图1中扬声器箱沿B-B线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100,包括壳体1、发声单体2及透气隔离件3。所述壳体1具有收容空间10。所述壳体1可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包括上盖11、盖设于所述上盖11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10的下盖12。所述壳体1设有贯穿其上的灌粉孔12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灌粉孔121贯穿所述下盖12设置。请结合参阅图3-6,所述发声单体2收容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所述收容空间10内,并且所述发声单体2将所述收容空间10分隔成前腔101和后腔102。具体的,所述发声单体2与所述上盖11围成所述前腔101,用于侧发声;所述发声单体2与所述上盖11及所述下盖12共同围成所述后腔102,用于改善低频声学性能。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腔101包括前声腔1011和导声通道1012。所述前声腔1011形成于所述发声单体2与所述上盖11之间,即正对于所述发声单体2;所述导声通道1012形成于所述上盖11,为一管道结构,所述导声通道1012将所述前声腔1011与外界连通,形成侧面发声结构。所述扬声器箱100还包括由所述上盖11向所述下盖12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壁111、由所述下盖12向所述上盖1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挡壁122;所述第二挡壁122抵接于所述上盖11,所述第一挡壁111抵接于所述下盖12并且所述第一挡壁111与所述第二挡壁122共同形成围壁13,所述围壁13呈台阶状。所述围壁13将所述后腔102分隔为第一后腔1021和第二后腔1022。所述围壁13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部130,所述第一后腔1021与所述第二后腔1022通过该通孔部130连通。具体的,所述第一挡壁111由第一段1111以及自所述第一段1111弯折延伸的第二段1112。所述第二挡壁122与所述第二段1112相对的部分抵接于所述上盖11,所述第一段1111和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盖设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下盖以及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由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壁、由所述下盖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第二挡壁抵接于所述上盖,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于所述下盖并且所述第一挡壁与所述第二挡壁共同形成围壁,所述围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第一挡壁由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弯折延伸的第二段组成;所述第二段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通孔部,两个所述通孔部均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所述透气隔离件贴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挡壁且完全覆盖两个所述通孔部;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透气隔离件将所述吸音颗粒封装于所述第二后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上盖、盖设于所述上盖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下盖以及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围成前腔,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由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壁、由所述下盖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挡壁以及透气隔离件;所述第二挡壁抵接于所述上盖,所述第一挡壁抵接于所述下盖并且所述第一挡壁与所述第二挡壁共同形成围壁,所述围壁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后腔和第二后腔;所述第一挡壁由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弯折延伸的第二段组成;所述第二段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通孔部,两个所述通孔部均将所述第一后腔与所述第二后腔连通,所述透气隔离件贴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挡壁且完全覆盖两个所述通孔部;所述发声单体位于所述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内填充吸音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兆宇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