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65331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包括MPDB试验台车的设置、碰撞及蜂窝铝变形量数字化处理、蜂窝铝变形数据处理、计算碰撞后蜂窝铝变形均匀性指标SDi、计算碰撞后蜂窝铝评估区域内能量吸收率E%及测试车辆正面对碰攻击性指数Q。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可以便捷可靠的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具有测试成本低,测试结果可靠准确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碰撞安全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交通事故数据显示,在我国发生的乘用车碰撞事故中,汽车撞击汽车占71%,汽车撞击固定物占16%,而单车事故占13%。而在车与车碰撞中,正面碰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行的国家汽车碰撞法规及C-NCAP星级评价体系中,正面碰撞测试形态均是采用车辆撞击固定障碍物形式,并在车内放置物理假人,通过假人的伤害值来评价车辆安全性能。但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只能模拟很小比例事故形态,并不能反映大部分车-车之间的正面碰撞事故,更不能考核车辆的碰撞兼容性能,即车辆在保护自身车内乘员的同时,对对方车内乘员的攻击性。在试验室环境下,进行车-车实车碰撞时,需提供两辆车,其中肇事车辆应能代表中国“平均”车辆,因此在肇事车型的选取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碰撞后车辆会损毁,不可重复利用,需要很高的试验成本,同时现有技术中也没有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使用依据国内车型设计的MPDB试验台车,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MPDB试验台车的设置:MPDB试验台车的重量设为正面对碰中肇事车平均重量;MPDB试验台车的前端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蜂窝铝;步骤2:碰撞及蜂窝铝变形量数字化处理:MPDB台车与被测车辆均以50km/h的速度进行正面对碰,重叠率为50%;在碰撞后的蜂窝铝上进行定位点粘贴和喷漆处理,利用3D扫描设备进行扫描,扫描后得到碰撞后蜂窝铝3D表面,并将文件转换成STL导入3D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坐标系,进一步将坐标系投影到曲面上,对曲面进行处理及裁剪,按照20mm×20mm的间隔要求选取点,将得到的点云以asc格式输出得到坐标值;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测试车辆正面对碰中攻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MPDB试验台车的设置:MPDB试验台车的重量设为正面对碰中肇事车平均重量;MPDB试验台车的前端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蜂窝铝;步骤2:碰撞及蜂窝铝变形量数字化处理:MPDB台车与被测车辆均以50km/h的速度进行正面对碰,重叠率为50%;在碰撞后的蜂窝铝上进行定位点粘贴和喷漆处理,利用3D扫描设备进行扫描,扫描后得到碰撞后蜂窝铝3D表面,并将文件转换成STL导入3D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坐标系,进一步将坐标系投影到曲面上,对曲面进行处理及裁剪,按照20mm×20mm的间隔要求选取点,将得到的点云以asc格式输出得到坐标值;步骤3:蜂窝铝变形数据处理:将蜂窝铝表面在EXCEL表格中对应进行区域划分,单元尺寸为20mm×20mm;进一步在划分的区域上,确定矩形的评估区域,矩形的评估区右边缘距离划分的区域右边缘的距离为200mm,矩形的评估区左边缘距离划分的区域右边缘的距离为车辆宽度的45%,矩形的评估区域下边缘距离划分的区域下边缘距离为100mm,矩形的评估区域上边缘距离划分的区域下边缘距离为500mm;步骤4:计算碰撞后蜂窝铝变形均匀性指标SDi:把步骤2中得到的asc格式坐标值中的蜂窝铝变形量,即X向值对应导入到EXCEL表格中划分的区域内,并对矩形的评估区域内的数值进行样本标准偏差S计算,所得的样本标准偏差S即为蜂窝铝变形均匀性指标SDi;步骤5:计算碰撞后蜂窝铝评估区域内能量吸收率E%:碰撞使用的蜂窝铝一共分为前后三层,包含四个区域;最外层有效行程为200mm,为区域1;中间层有效行程为360mm,包括上部的区域2和下部的区域3;最内层有效行程为72mm,为区域4;首先确定各区域的能量密度:其中区域1能量密度固定为P1=0.325N/mm2;当中间层蜂窝铝压溃行程Xi小于等于350mm时:区域2的能量密度为P2-F=(PA+PB)/2+Xi[(PC+PD)/2-(PA+PB)/2]/350;其中,根据所选用的蜂窝铝能量吸收特性曲线中区域2的能量吸收特性曲线,从压溃行程起始位置和350mm对应位置,得到PA是0.41N/mm2,PB是0.27N/mm2,PC是0.61N/mm2,PD是0.75N/mm2,Xi为在区域2中的压溃行程;区域3的能量密度为P3-F=(PA+PB)/2+Xi[(PC+PD)/2-(PA+PB)/2]/350;其中,根据所选用的蜂窝铝能量吸收特性曲线中区域3的能量吸收特性曲线,从压溃行程起始位置和350mm对应位置,得到PA是0.75N/mm2,PB是0.61N/mm2,PC是1.09N/mm2,PD是0.95N/mm2,Xi为在区域3中的压溃行程;当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涛杨佳璘张向磊张瑞亮田威博旭盛何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