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414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包括井道、轿厢、主机、控制柜和对重架,井道设置在住宅楼梯一侧;轿厢通过轿厢导轨安装在井道中;主机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控制柜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对重架安装在对重侧导轨上,对重侧导轨安装在井道的后侧壁上。将对重架通过对重侧导轨安装在井道的后侧面上,相对于现有的将对重架设置在井道的左右两侧,能够减小对井道横向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增加轿厢的横向宽度,提高轿厢的舒适性。将主机和控制柜设置在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相对于现有的将控制柜设置在井道的顶层,节省井道的高度空间,并且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
技术介绍
家用电梯安装在私人住宅中,故家用电梯受住宅建筑的限制,井道相对狭小和井道高度相对比较矮。而井道顶层高度对电梯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轿厢、轿架的设计。现有家用电梯一般都采用主机上置式侧对重结构,而这种结构对井道宽度的要求比较大,而且主机上置式的话,顶层要放置控制柜,进一步使得井道顶层高度不能设置的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井道宽度和高度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包括:井道,设置在住宅楼梯一侧;轿厢,通过轿厢导轨安装在井道中;主机,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控制柜,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对重架,安装在对重侧导轨上,对重侧导轨安装在井道的后侧壁上。优选地,还包括对重导轨支架,对重导轨支架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对重导轨支架对称布置,两个对重侧导轨分别安装在两个对重导轨支架上,对重架安装在两个对重侧导轨之间。优选地,轿厢导轨通过轿厢导轨支架安装在井道的左右侧壁上。优选地,还包括:对重轮,安装在对重架上;对重过渡轮,通过对重过渡轮支座安装在井道的顶部;曳引机,安装在井道的底部,曳引机上安装有曳引轮;轿厢反绳轮,安装在轿厢的下方;绳头支座,位于其中一个轿厢反绳轮正上方的井道的顶部;轿厢过渡轮,位于另一个轿厢反绳轮正上方的井道的顶部;曳引钢丝绳,一端通过绳头组合固定在绳头支座上,另一端依次经过轿厢反绳轮、轿厢过渡轮、曳引轮、对重过渡轮和对重轮,最后通过绳头组合固定在对重过渡轮支座上。优选地,轿厢反绳轮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轿厢反绳轮分布在轿厢的左右两侧。优选地,两个轿厢反绳轮之间的连线为斜线。优选地,轿厢过渡轮通过轿厢过渡轮支座安装在井道的顶部,轿厢过渡轮支座的中心线竖直设置。优选地,还包括轿架上梁、轿厢立梁和轿架下梁,轿架上梁位于轿厢的顶部,轿厢立梁的数量具有两根,两根轿厢立梁对称设置在轿厢的左右两侧,轿架上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轿厢立梁的顶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轿架下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轿厢立梁的底端通过紧固件连接。优选地,两个轿厢立梁分别与两个轿厢导轨对齐设置。优选地,还包括轿厢反绳轮,轿厢反绳轮安装在轿架下梁上并位于轿架下梁的下方。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将对重架通过对重侧导轨安装在井道的后侧面上,相对于现有的将对重架设置在井道的左右两侧,能够减小对井道横向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增加轿厢的横向宽度,提高轿厢的舒适性。将主机和控制柜设置在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相对于现有的将控制柜设置在井道的顶层,节省井道的高度空间,并且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包括井道14、轿厢6、主机、控制柜和对重架1,井道14设置在住宅楼梯一侧;轿厢6通过轿厢导轨10安装在井道14中,轿厢导轨10安装在井道14的左右侧壁上;主机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控制柜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对重架1安装在对重侧导轨12上,对重侧导轨12安装在井道14的后侧壁上。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将对重架1通过对重侧导轨12安装在井道14的后侧面上,相对于现有的将对重架1设置在井道14的左右两侧,能够减小对井道14横向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增加轿厢6的横向宽度,提高轿厢的舒适性。将主机和控制柜设置在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相对于现有的将控制柜设置在井道14的顶层,节省井道14的高度空间,并且美观。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还包括对重导轨支架18,对重导轨支架18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对重导轨支架18对称布置,两个对重侧导轨12分别安装在两个对重导轨支架18上,对重架1安装在两个对重侧导轨12之间。并能沿着对重侧导轨12上下移动。优选地,轿厢导轨10通过轿厢导轨支架17安装在井道14的左右侧壁上。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还包括对重轮2、对重过渡轮3、曳引机、轿厢反绳轮11、绳头支座15、轿厢过渡轮5和曳引钢丝绳13,对重轮2安装在对重架1上;对重过渡轮3通过对重过渡轮支座安装在井道14的顶部;曳引机安装在井道14的底部,曳引机上安装有曳引轮4;轿厢反绳轮11安装在轿厢6的下方;绳头支座15位于其中一个轿厢反绳轮11正上方的井道14的顶部;轿厢过渡轮5位于另一个轿厢反绳轮11正上方的井道14的顶部;曳引钢丝绳13一端通过绳头组合16固定在绳头支座15上,另一端依次经过轿厢反绳轮11、轿厢过渡轮5、曳引轮4、对重过渡轮3和对重轮2,最后通过绳头组合16固定在对重过渡轮支座上。优选地,轿厢反绳轮11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轿厢反绳轮11分布在轿厢6的左右两侧。优选地,两个轿厢反绳轮11之间的连线为斜线。优选地,轿厢过渡轮5通过轿厢过渡轮支座安装在井道14的顶部,轿厢过渡轮支座的中心线竖直设置。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还包括轿架上梁7、轿厢立梁8和轿架下梁9,轿架上梁7位于轿厢6的顶部,轿厢立梁8的数量具有两根,两根轿厢立梁8对称设置在轿厢6的左右两侧,轿架上梁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轿厢立梁8的顶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轿架下梁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轿厢立梁8的底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轿架下梁9用于对轿厢6起支撑作用。优选地,两个轿厢立梁8分别与两个轿厢导轨10对齐设置。优选地,轿厢反绳轮11安装在轿架下梁9上并位于轿架下梁9的下方。轿厢反绳轮1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轿架下梁9上。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4),设置在住宅楼梯一侧;轿厢(6),通过轿厢导轨(10)安装在井道(14)中;主机,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控制柜,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对重架(1),安装在对重侧导轨(12)上,所述对重侧导轨(12)安装在井道(14)的后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4),设置在住宅楼梯一侧;轿厢(6),通过轿厢导轨(10)安装在井道(14)中;主机,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控制柜,位于底层楼梯下方的空间中;对重架(1),安装在对重侧导轨(12)上,所述对重侧导轨(12)安装在井道(14)的后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重导轨支架(18),所述对重导轨支架(18)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对重导轨支架(18)对称布置,两个对重侧导轨(12)分别安装在两个对重导轨支架(18)上,对重架(1)安装在两个对重侧导轨(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导轨(10)通过轿厢导轨支架(17)安装在井道(14)的左右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梯曳引下置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重轮(2),安装在对重架(1)上;对重过渡轮(3),通过对重过渡轮支座安装在井道(14)的顶部;曳引机,安装在井道(14)的底部,所述曳引机上安装有曳引轮(4);轿厢反绳轮(11),安装在轿厢(6)的下方;绳头支座(15),位于其中一个轿厢反绳轮(11)正上方的井道(14)的顶部;轿厢过渡轮(5),位于另一个轿厢反绳轮(11)正上方的井道(14)的顶部;曳引钢丝绳(13),一端通过绳头组合(16)固定在绳头支座(15)上,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卫国毕玉朝陈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通润电梯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