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4144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包括附墙框、连接杆组件、导轨及支座,所述附墙框套设在电梯标准节的外侧,附墙框通过连接杆组件与导轨连接,导轨固定在支座上,支座设置在结构梁上;所述附墙框与电梯标准节之间设置有限位导轮,其设置在附墙框的四角;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连接段及开合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附墙框的一个棱边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插接式结构开合段连接,所述开合段的外侧设置有导轨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结构合理,操作便捷,其与固定附墙配合使用,保证电梯与爬架层层衔接,逐层向上爬升;本申请无需配置多个附墙,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涉及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中,超高层建筑外架一般采用爬升式脚手架,爬升式脚手架立面防护高度一般为4层半,为方便材料运输和人员通行,爬升式脚手架底部在施工电梯的位置预留两层高的缺口,用于衔接施工电梯,即施工电梯能通行到爬升式脚手架最底层,但是由于爬升式脚手架爬升是逐层爬升,施工电梯的附墙最大间距为10.5米,即三层设置一次附墙(以3米层高为例),施工电梯只能在最上端附墙以下运行,即存在每三层中只有一层施工电梯能与爬架衔接,另外两层不能直接衔接到爬架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楼层内部楼梯通行,极大阻碍了施工人员通行的便利性;对于部分需要在爬架上或外立面施工的装饰材料只能通过人工走楼梯搬运,部分尺寸较大的材料甚至无法搬运,极大的阻碍了施工。因此,亟需设计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结构合理,操作便捷,其与固定附墙配合使用,保证电梯与爬架层层衔接,逐层向上爬升;本申请无需配置多个附墙,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具体包括附墙框、连接杆组件、导轨及支座,所述附墙框套设在电梯标准节的外侧,附墙框通过连接杆组件与导轨连接,导轨固定在支座上,支座设置在结构梁上;所述附墙框与电梯标准节之间设置有限位导轮,其设置在附墙框的四角;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连接段及开合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附墙框的一个棱边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插接式结构开合段连接,所述开合段的外侧设置有导轨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连接段方钢,所述开合段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开合段方钢,所述开合段方钢插接在连接段方钢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方钢及开合段方钢间隔设置有锁紧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合段还包括一对横杆及纵杆,所述纵杆设置在相互平行的横杆之间,所述导轨连接件设置在横杆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合段还包括伸缩杆,伸缩杆一端设置在一横杆及纵杆的连接处,其另一端设置在另一横杆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导轮为聚四氟乙烯,其设置在附墙框与电梯标准节之间。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结构合理,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申请满足各层间电梯附墙安装需求,并且不受传统施工电梯附只能在标准节上中下三个固定点的限制,提高了结构适应性;(2)本申请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结构合理,操作便捷,其与固定附墙配合使用,保证电梯与爬架层层衔接,逐层向上爬升;(3)本申请无需配置多个附墙,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第一应用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第二应用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第三应用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附墙框;2.连接杆组件;3.导轨;4.支座;5.电梯标准节;6.限位导轮;7.连接段,7-1.连接段方钢;8.开合段,8-1.开合段方钢,8-2.横杆,8-3.纵杆,8-4.伸缩杆;9.导轨连接件;10.锁紧孔;11.爬升式付附墙;12.固定式附墙;13.施工电梯。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5是本申请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申请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其具体包括附墙框1、连接杆组件2、导轨3及支座4,所述附墙框1套设在电梯标准节5的外侧,附墙框1通过连接杆组件2与导轨3连接,导轨3固定在支座4上,支座4设置在结构梁上;所述附墙框1与电梯标准节5之间设置有限位导轮6,其设置在附墙框1的四角;所述连接杆组件2包括连接段7及开合段8,所述连接段7的一端与附墙框1的一个棱边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插接式结构开合段8连接,所述开合段8的外侧设置有导轨连接件9。本申请中,施工电梯的水平力依次通过附墙框、连接杆组件、导轨及支座,传递到结构梁上,施工电梯随电梯标准节外部的附墙框上下移动。本申请中,导轨3配置两套支座4,支座4逐层向上周转,通过上端支座着力,利用电葫芦提升导轨3,继而带动连接在导轨3上的连接杆组件2、附墙框1完成向上爬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7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连接段方钢7-1,所述开合段8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开合段方钢8-1,所述开合段方钢8-1插接在连接段方钢7-1内。所述连接段方钢7-1及开合段方钢8-1间隔设置有锁紧孔10。通过螺栓插入锁紧孔10,可将连接段7及开合段8锁紧固定。所述开合段8还包括一对横杆8-2及纵杆8-3,所述纵杆8-3设置在相互平行的横杆8-2之间,所述导轨连接件9设置在横杆8-2的一端,如图2所示。所述开合段8还包括伸缩杆8-4,伸缩杆8-4一端设置在一横杆8-2及纵杆8-3的连接处,其另一端设置在另一横杆8-2的端部。通过伸缩杆8-4可以调节导轨连接件9的位置,以改变导轨3的位置,实现导轨3与结构梁上的支座4连接固定。本申请中,所述限位导轮6为聚四氟乙烯,其设置在附墙框1与电梯标准节5之间。建筑工程中,附墙框1与电梯标准节5一般为钢材,限位导轮6的材料不同于与其接触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同种材料发生咬合,而影响爬升式附墙的使用效果。图3至图5是本申请所述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具体实施例的相关示意图。在施工至N+3层时,在N+1层安装一道固定式附墙12,满足N层施工电梯13的运行需要;施工至N+4层时,在N+2层至N+3层之间安装爬升式附墙11,满足N+1层施工电梯13的运行需要,如图3所示;施工至N+5层时,爬升式附墙11提升至N+3层至N+4层之间,满足N+2层施工电梯13的运行需要,如图4所示;如图5所示,施工至N+6层时,爬升式附墙11提升至N+5层至N+6层之间,让出N+4层位置,在N+4层上安装固定式附墙12,满足N+3层施工电梯13的运行需要。本申请满足各层间电梯附墙安装需求,并且不受传统施工电梯附只能在标准节上中下三个固定点的限制,提高了结构适应性。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提供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结构合理,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附墙框(1)、连接杆组件(2)、导轨(3)及支座(4),所述附墙框(1)套设在电梯标准节(5)的外侧,附墙框(1)通过连接杆组件(2)与导轨(3)连接,导轨(3)固定在支座(4)上,支座(4)设置在结构梁上;所述附墙框(1)与电梯标准节(5)之间设置有限位导轮(6),其设置在附墙框(1)的四角;所述连接杆组件(2)包括连接段(7)及开合段(8),所述连接段(7)的一端与附墙框(1)的一个棱边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插接式结构开合段(8)连接,所述开合段(8)的外侧设置有导轨连接件(9)。

【技术特征摘要】
1.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附墙框(1)、连接杆组件(2)、导轨(3)及支座(4),所述附墙框(1)套设在电梯标准节(5)的外侧,附墙框(1)通过连接杆组件(2)与导轨(3)连接,导轨(3)固定在支座(4)上,支座(4)设置在结构梁上;所述附墙框(1)与电梯标准节(5)之间设置有限位导轮(6),其设置在附墙框(1)的四角;所述连接杆组件(2)包括连接段(7)及开合段(8),所述连接段(7)的一端与附墙框(1)的一个棱边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插接式结构开合段(8)连接,所述开合段(8)的外侧设置有导轨连接件(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电梯爬升式附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7)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连接段方钢(7-1),所述开合段(8)的端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开合段方钢(8-1),所述开合段方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小辉侯景强陆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