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1725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包括具有进气口、出气口的壳体,将壳体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多个腔室的隔板、及多个垂直贯穿所述隔板并将各腔室连通的通气管。所述腔室包括具有背压通气管和出气通气管的背压腔,其中处于背压腔上的背压通气管端口设置有阀,该阀可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控制背压通气管端口的通断,用于调整消声包内的压力。此汽车消声包应用于大排量汽车,汽车低速行驶时背压比较低,阀处于闭合状态,NVH值比较稳定;汽车高速行驶时,背压比较大,阀在气压作用下打开,此时背压减小,满足了汽车发动机输出畅通的要求。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改造方便,解决了汽车NVH性能与发动机输出不能同时满足的问题,便于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排量汽车消声包,属于汽车排气管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消声包中的消声包内组件具有各种不同的设计结构,但汽车发动机的输出通畅发动机输出畅通与NVH(Noise噪音,Vibration震动,harshness声振粗糙度)性能良好始终不能很好的同时保证,即发动机输出通畅、背压低时容易出现NVH不能满足;如果按照NVH满足要求调试好后,又容易出现发动机的输出有阻碍,从而导致汽车发动机输出不够,影响汽车动力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大排量汽车消声包,可解决汽车发动机输出与NVH性能不能同时满足的问题,保证汽车输出通畅时也具有良好的NVH性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包括内组件、具有进气口、出气口的壳体,所述内组件包括多个将壳体沿长度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的隔板、及多个垂直贯穿所述隔板并将各腔室连通的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有背压腔,所述通气管包括连通于所述背压腔上的背压通气管、连接所述背压腔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管,且所述背压腔仅与背压通气管、出气管相连通,其中处于所述背压腔上的背压通气管端口设置有阀,所述阀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端口的固定部,和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上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控制所述背压通气管端口的通断。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端口;所述活动部为圆形片状结构,通过扭转弹簧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部处于闭合状态时完全封堵所述背压通气管端口。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将壳体沿长度方向分隔为所述背压腔、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第五腔室;所述通气管包括第一通气管,所述背压通气管,第三通气管、第四通气管;所述背压通气管一端位于背压腔,另一端贯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延伸至第四腔室;所述第一通气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另一端贯穿背压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延伸至第五腔室;所述第三通气管和第四通气管均为所述出气管,一端位于背压腔,另一端贯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与壳体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背压腔和第二腔室的第一通气口;所述第四隔板上设有连通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的第二通气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管位于背压腔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管位于第三腔室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气管和第四通气管位于第二腔室内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管和第四通气管位于第三腔室内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四通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若干第五通气孔。综上所述,本技术原理简单,结构可靠,在原有消声包内组件上增加一个阀,即可解决汽车NVH性能与发动机背压不兼容的问题,并且便于推广实施。附图说明图1为消声包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消声包内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用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包括内组件、具有进气口、出气口的壳体1,所述内组件包括多个将壳体1沿长度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的隔板、及多个垂直贯穿所述隔板并将各腔室连通的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有背压腔41,所述通气管包括连通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连接所述背压腔41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管,所述背压腔41仅与背压通气管32、出气管相连通,其中,处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端口设置有阀6,所述阀6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固定部61,和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61上的活动部62,所述活动部62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控制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通断。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6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所述活动部62为圆形片状结构,通过扭转弹簧63与所述固定部61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部62处于闭合状态时完全封堵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第四隔板24,将壳体1沿长度方向分隔为所述背压腔41、第二腔室42、第三腔室43、第四腔室44、第五腔室45;所述通气管包括第一通气管31,所述背压通气管32,第三通气管33、第四通气管34;所述背压通气管32一端位于背压腔,另一端贯穿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延伸至第四腔室44;所述第一通气管31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口,另一端贯穿背压腔41、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第四隔板24,延伸至第五腔室45;所述第三通气管33)和第四通气管34均为所述出气管,一端位于背压腔41,另一端贯穿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第四隔板24,与壳体1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隔板21上设有连通背压腔41和第二腔室的第一通气口71;所述第四隔板24上设有连通第四腔室44和第五腔室45的第二通气口7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管31位于背压腔42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一通气孔51,所述第一通气管31位于第三腔室43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5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通气管33和第四通气管34位于第二腔室42内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三通气孔53,所述第三通气管33和第四通气管34位于第三腔室43内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第四通气孔5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22上设有若干第五通气孔55。当进入消声包的气体较少、消声包内气压较低时,气体通过第一通气管31进入消声包,阀6处于闭合状态,气体经由第一通气孔51、第二通气孔52以及第一通气口71进入背压腔41,再通过第三通气管33、第四通气管34排出;当大量气体进入消声包、消声包内气压较大时,气体通过第一通气管31进入第四腔室44、第五腔室45,阀6在气压作用下打开,除上述气体路径外,主要经由背压通气管32进入背压腔41,再由第三通气管33、第四通气管34排出。同时,其余各通气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减压、消音的左右,以达到气体减压、消音的目的。汽车低速行驶时背压较低,此时阀6处于闭合状态,汽车NVH值比较稳定,满足了NVH要求;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背压比较大,发动机的压力直冲到阀6,阀6内设有弹簧,在压力作用下开启,使发动机背压降低,整体背压小满足了车发动机输出畅通,同时保持汽车良好的NVH性能。因此,加阀结构的汽车消声包,汽车行驶时噪音小,并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保障发动机的输出。以上对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包括内组件、具有进气口、出气口的壳体(1),所述内组件包括多个将壳体(1)沿长度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的隔板、及多个垂直贯穿所述隔板并将各腔室连通的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有背压腔(41),所述通气管包括连通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连接所述背压腔(41)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管,且所述背压腔仅与背压通气管(32)、出气管相连通,其中,处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端口设置有阀(6),所述阀(6)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固定部(61),和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61)上的活动部(62),所述活动部(62)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控制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通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包括内组件、具有进气口、出气口的壳体(1),所述内组件包括多个将壳体(1)沿长度方向分隔成多个腔室的隔板、及多个垂直贯穿所述隔板并将各腔室连通的通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有背压腔(41),所述通气管包括连通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连接所述背压腔(41)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管,且所述背压腔仅与背压通气管(32)、出气管相连通,其中,处于所述背压腔(41)上的背压通气管(32)端口设置有阀(6),所述阀(6)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固定部(61),和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61)上的活动部(62),所述活动部(62)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控制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的通断。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6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所述活动部(62)为圆形片状结构,通过扭转弹簧(63)与所述固定部(61)活动连接,所述活动部(62)处于闭合状态时完全封堵所述背压通气管(32)端口。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汽车消声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第三隔板(23)、第四隔板(24),将壳体(1)沿长度方向分隔为所述背压腔(41)、第二腔室(42)、第三腔室(43)、第四腔室(44)、第五腔室(45);所述通气管包括第一通气管(31),所述背压通气管(32),第三通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锡哲金大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秦川世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