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169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的出风装置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固定框、调节机构、增流热交换机构,所述绳索一端固定在绳索孔通孔上,控制左下板下部为向右倾斜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高速气流经间隙孔,导流孔时,导流孔附近会产生负压,进而方管内部产生负压,引导室内气流进入壳体内,与空调直吹向下的气流混合,一起向下推动,即对空调气流形成增流和加速,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滑轮,绳索拉动下板形成向左、右的指向服务区的效果,当下板平行时,形成节流效果。

A Dynamic Air Outlet Device for Heat Exchang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ir outlet device structure of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heat exchange dynamic air outlet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fixing frame, a regulating mechanism and a heat exchange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flow. One end of the rope is fixed on the through hole of the rope hole,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left lower plate is controlled to tilt to the right. When the high-speed air flow passes through the clearance hole and the diversion hole, the negative pressure will be generated near the diversion hole, and then the negative pressure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square pipe, leading the indoor air flow into the shell, mixing with the air flow directly blown downward by the air conditioner, and pushing downward together, that is, increas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air-conditioning air flow. The motor rotates to drive the pulley, and the rope pulls the lower plate to form the effect of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service area. As a result, when the lower plate is parallel, the throttling effect is form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的出风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
技术介绍
出风口装置主要应用于中央空调的末端,通常固定在天花板上或送风管道的出风口的钣金件上;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出风口装置普遍存在一些缺点:现有出风口装置主要采用固定式结构,只是采用导流板,导流板虽然可以把气流扩散出去,但与室内气流混合方式单一,混合效率较低;由于出风口压力固定,服务面积小,不能有效扩散到更远的地方,造成同一服务区,较远的地方不能及时享受出风的调温效果,而在不增加动力单元的情况下,增加指向服务,虽能提高人们的体验效果,但会浪费较高的生产制造成本,因此,如何在中央空调的功率达不到使用消耗时,对出风口的节流控制,来缓解功率不足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固定框、调节机构、增流热交换机构;所述壳体为多块铝合金组成,包括:前板、后板、左板、右板,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为方框,其内壁与壳体上部的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至合适位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左上板、左下板、右上板、右下板、左铰链、右铰链、电机、滑轮、绳索;所述左上板一侧固定设置在前板,另一侧固定设置在后板上,左上板上部以壳体上端口左部三分之一为起点,向左倾斜角度的板,下部延伸到壳体中部;所述左下板以左上板延伸入壳体内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左板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壳体下端口的板,左上板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所述右上板与左上板结构相同,与左上板对称设置在壳体内,右上板与左上板将壳体1上端口等分为面积相同的三份;所述右下板与左下板结构相同,与左下板对称设置在壳体内,右上板与左上板把壳体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右下板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所述左铰链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左上板下端与左下板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左铰链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所述右铰链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右上板下端与右下板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右铰链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所述电机为正反转的电机,设置在后板或前板中心处,在其轴部套设滑轮;所述绳索一端固定在绳索孔通孔上,控制左下板下部向右倾斜角度,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绳索孔上,控制右下板向左倾斜角度;所述增流热交换机构包括:方管、导流片、导流孔;所述方管为内置方形贯通槽的铝合金方管,在壳体的前板、后板、左板、右板的外壁面垂直设置多个,当中央空调制热时,在热传导的情况下,方管也被加热,方管内气流被方管内壁加热上升,方管底部端气流被带动补充进入方管,形成小局部对流,增强热交换效果,当中央空调制冷时,在热传导的情况下,方管温度降低,方管内气流被方管内壁降温,方管顶部端气流被带动补充进入方管,形成小局部对流,与制热气流运动方向相反;所述导流片为壳体1的前板、后板、左板、右板的铝合金切割的V形或U形的切割口,并将切割片,向壳体内部扳动,形成的导流片,扳动后在壳体上形成多个同样的通孔导流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上板向左倾斜角度大于40度小于60度,左上板与左板形成截面由大到小的增流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右下板下部为向左倾斜角度大于40度小于60度,右下板与右板形成截面由大到小的增流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设置为内有塑料变速箱的减速电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片切割为方形。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一种高效处理烟尘装置,包括以下工作原理:①壳体内部被左上板与右上板隔成了左、中、右三个腔,空调气流流入壳体时,也被切分成三部分,由于左、右腔体上端大,中部小,进入左、右腔气流先被截面由大到小压缩,并在左、右腔体中部提高了流速,高速气流流经间隙孔、间隙孔、导流孔时,导流孔附近会产生负压,进而方管内部产生负压,引导室内气流进入壳体内,与空调直吹向下的气流混合,一起向下推动,扩散到室内,即对空调气流形成增流和加速,并提高了混合效率。②壳体1中腔向下气流部分,会在左铰链、左铰链之间的间隙孔、间隙孔喷射入左腔与右腔,与导流孔形成交错的喷射,在壳体下端口形成破坏层流的湍流,增加与室内气流的混合效果;③如图3所示,所述电机顺时针转动带动滑轮,绳索右端下降,右下板底边在重力下以右铰链为轴下降,绳索左端上升拉动左下板以左铰链为轴上升,中腔推动右腔气流,形成向右指向服务区的效果;④如图4所示,所述电机逆时针转动带动滑轮,绳索左端下降,左下板底边在重力下以左铰链为轴下降,绳索右端上升拉动右下板以右铰链为轴上升,中腔推动右腔气流,形成向左指向服务区的效果;⑤如图5所示,所述电机逆时针转动带动滑轮,绳索两端等长时,中腔气流大部分气流被左下板、右下板阻挡,形成节流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高速气流经间隙孔,导流孔时,导流孔附近会产生负压,进而方管内部产生负压,引导室内气流进入壳体内,与空调直吹向下的气流混合,一起向下推动,即对空调气流形成增流和加速;2、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滑轮,绳索拉动下板形成向左、右的指向服务区的效果,当下板平行时,形成节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立体示意图。图3为局部剖视以及向右指向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向左指向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节流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本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所示,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调节机构、增流热交换机构;所述壳体1为多块铝合金组成,包括: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框,其内壁与壳体1上部的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至合适位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左上板31、左下板32、右上板33、右下板34、左铰链35、右铰链36、电机37、滑轮38、绳索39;如图2所示,所述左上板31一侧固定设置在前板11,另一侧固定设置在后板12上,所述左上板31上部以壳体1上端口左部三分之一为起点,向左倾斜角度的板,下部延伸到壳体1中部;所述左下板32以左上板31延伸入壳体内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左板13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壳体1下端口的板,左上板31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21;所述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结构相同,与左上板31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将壳体1上端口等分为面积相同的三份;所述右下板34与左下板32结构相同,与左下板32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把壳体1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右下板34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41;所述左铰链35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左上板31下端与左下板32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左铰链35的铰链之间形成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调节机构、增流热交换机构;所述壳体(1)为多块铝合金组成,包括: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框,其内壁与壳体(1)上部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至合适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左上板(31)、左下板(32)、右上板(33)、右下板(34)、左铰链(35)、右铰链(36)、电机(37)、滑轮(38)、绳索(39);所示,所述左上板(31)一侧固定设置在前板(11),另一侧固定设置在后板(12)上,左上板(31)上部以壳体(1)上端口左部三分之一为起点,向左倾斜角度的板,下部延伸到壳体(1)中部;所述左下板(32)以左上板(31)延伸入壳体内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左板(13)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壳体(1)下端口的板,左上板(31)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21);所述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结构相同,与左上板(31)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将壳体(1)上端口等分为面积相同的三份;所述右下板(34)与左下板(32)结构相同,与左下板(32)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把壳体(1)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右下板(34)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41);所述左铰链(35)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左上板(31)下端与左下板(32)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左铰链(35)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351);所述右铰链(36)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右上板(33)下端与右下板(34)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右铰链(36)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361);所述电机(37)为正反转的电机,设置在后板(12)或前板(11)中心处,在其轴部套设滑轮(38);所述绳索(39)一端固定在绳索孔(321)通孔上,控制左下板(32)下部向右倾斜角度,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绳索孔(341)上,控制右下板(34)向左倾斜角度;所述增流热交换机构包括:方管(41)、导流片(42)、导流孔(43);所述方管(41)为内置方形贯通槽的铝合金方管,在壳体(1)的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的外壁面垂直设置多个,当中央空调制热时,在热传导的情况下,方管(41)也被加热,方管(41)内气流被方管(41)内壁加热上升,方管(41)底部端气流被带动补充进入方管(41),形成小局部对流,增强热交换效果,当中央空调制冷时,在热传导的情况下,方管(41)温度降低,方管(41)内气流被方管(41)内壁降温,方管(41)顶部端气流被带动补充进入方管(41);所述导流片(42)为壳体(1)的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的铝合金切割的V形或U形的切割口,并将切割的片向壳体(1)内部扳动形成的导流片(42),扳动后在壳体(1)上形成多个同样的通孔导流孔(4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动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调节机构、增流热交换机构;所述壳体(1)为多块铝合金组成,包括: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框,其内壁与壳体(1)上部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至合适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左上板(31)、左下板(32)、右上板(33)、右下板(34)、左铰链(35)、右铰链(36)、电机(37)、滑轮(38)、绳索(39);所示,所述左上板(31)一侧固定设置在前板(11),另一侧固定设置在后板(12)上,左上板(31)上部以壳体(1)上端口左部三分之一为起点,向左倾斜角度的板,下部延伸到壳体(1)中部;所述左下板(32)以左上板(31)延伸入壳体内的一端为起点,向远离左板(13)的方向倾斜延伸至壳体(1)下端口的板,左上板(31)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21);所述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结构相同,与左上板(31)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将壳体(1)上端口等分为面积相同的三份;所述右下板(34)与左下板(32)结构相同,与左下板(32)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右上板(33)与左上板(31)把壳体(1)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右下板(34)下端边缘处设置贯穿其板面的绳索孔(341);所述左铰链(35)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左上板(31)下端与左下板(32)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左铰链(35)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351);所述右铰链(36)为常规的门铰链结构,间隔设置多个,用与连接右上板(33)下端与右下板(34)连接处,间隔设置的右铰链(36)的铰链之间形成条状间隙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城县冠智信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