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488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上冷板,所述上冷板的上表面粘贴有导热层,且所述上冷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螺纹孔分别位于上冷板的上表面两端中心处,所述上冷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对称设置有两组,且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上冷板的下表面设有下冷板,所述下冷板的下表面粘贴有隔热层,且所述下冷板的上表面与上冷板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增大了流道表面积及换热效率,能够实现动力电池底部大部分区域与液冷流道接触,提高了电池降温效率和电池温度一致性,不会造成冷却液的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
技术介绍
当前,石油资源日渐枯竭以及全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能的全新出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的性能决定着整车的行驶里程、寿命、使用性能等,而温度对电池的容量、功率、充放电效率、热安全性和寿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随着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快充等要求的提高,电芯的发热量越来越大,而自然冷却及强制风冷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对电池快速降温及均温的要求,因此,电池包液冷技术日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主流选择。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流道表面积小,换热效率低,不能实现动力电池底部大部分区域与液冷流道接触,电池降温效率低和电池温度变化大,易造成冷却液流失。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增大流道表面积及换热效率,能够实现动力电池底部大部分区域与液冷流道接触,提高了电池降温效率和电池温度一致性,不会造成冷却液的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技术中流道表面积小,换热效率低,不能实现动力电池底部大部分区域与液冷流道接触,电池降温效率低和电池温度变化大,易造成冷却液流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上冷板,所述上冷板的上表面粘贴有导热层,且所述上冷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螺纹孔分别位于上冷板的上表面两端中心处,所述上冷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对称设置有两组,且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上冷板的下表面设有下冷板,所述下冷板的下表面粘贴有隔热层,且所述下冷板的上表面与上冷板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上冷板上开设的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防水密封圈,所述防水密封圈的下表面置于下冷板开设的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下冷板的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且所述下冷板的一侧固定焊接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凸台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台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两组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分别与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顶端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两组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有进水嘴和出水嘴,所述进水嘴通过第二凹槽与进水流道连通,所述出水嘴通过第二凹槽与出水流道连通,所述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连通。优选的,所述进水流道包括第一进水支流道、第二进水支流道、第三进水支流道、第四进水支流道和第五进水支流道,所述第一进水支流道、第二进水支流道、第三进水支流道、第四进水支流道和第五进水支流道等距离分布。优选的,所述出水流道包括第一出水支流道、第二出水支流道、第三出水支流道、第四出水支流道和第五出水支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支流道、第二出水支流道、第三出水支流道、第四出水支流道和第五出水支流道等距离分布。优选的,所述下冷板的上表面两端也设有与螺纹孔,且所述下冷板上的螺纹孔与上冷板上的螺纹孔合并后为沉头孔设计,所述上冷板与下冷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后,通过钎焊固定焊接在一起。优选的,所述上冷板通过粘贴剂层与导热层粘贴在一起,所述下冷板也通过粘贴剂层与隔热层粘贴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硅胶垫,且所述导热层的面积与上冷板的面积一致。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保温隔热棉,且所述隔热层的面积与下冷板的面积一致。优选的,所述防水密封圈的高度是第一凹槽内部深度的两倍,且所述防水密封圈的宽度与第一凹槽的内部宽度一致。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当冷却液从进水嘴引入至进水流道的内部时,因进水流道分为第一进水支流道、第二进水支流道、第三进水支流道、第四进水支流道和第五进水支流道,出水流道分为第一出水支流道、第二出水支流道、第三出水支流道、第四出水支流道和第五出水支流道,增大了流道表面积及换热效率,能够实现动力电池底部大部分区域与液冷流道接触,提高了电池降温效率和电池温度一致性;2、通过第一凹槽的内部设有防水密封圈,上冷板与下冷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后,通过钎焊固定焊接在一起,可更好的达到封闭的效果,不会造成冷却液的流失。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下冷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冷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凹槽和第二通孔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粘贴剂层位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冷板、2导热层、3螺纹孔、4螺栓、5第一凸台、6第一通孔、7下冷板、8隔热层、9第一凹槽、10防水密封圈、11进水流道、1101第一进水支流道、1102第二进水支流道、1103第三进水支流道、1104第四进水支流道、1105第五进水支流道、12出水流道、1201第一出水支流道、1202第二出水支流道、1203第三出水支流道、1204第四出水支流道、1205第五出水支流道、13第二凸台、14进水嘴、15出水嘴、16粘贴剂层、17第二凹槽、18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上冷板1,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粘贴有导热层2,且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3,所述螺纹孔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螺纹孔3分别位于上冷板1的上表面两端中心处,所述上冷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5,所述第一凸台5对称设置有两组,且所述第一凸台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上冷板1的下表面设有下冷板7,所述下冷板7的下表面粘贴有隔热层8,且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与上冷板1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上冷板1上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防水密封圈10,所述防水密封圈10的下表面置于下冷板7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通过第一凹槽9的内部设有防水密封圈10,上冷板1与下冷板7通过螺栓4固定连接后,通过钎焊固定焊接在一起,可更好的达到封闭的效果,不会造成冷却液的流失;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且所述下冷板7的一侧固定焊接有第二凸台13,所述第二凸台1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凸台13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台1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7,两组所述第二凹槽17的开口处分别与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进水流道11和出水流道12均通过CNC铣削工艺加工获得,便于冷却液体能流动起来;所述第二凹槽17的内部顶端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8,两组所述第二通孔18分别连通有进水嘴14和出水嘴15,所述进水嘴14通过第二凹槽17与进水流道11连通,所述出水嘴15通过第二凹槽17与出水流道12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当冷却液从进水嘴14引入至进水流道11的内部时,因进水流道11分为第一进水支流道1101、第二进水支流道1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上冷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粘贴有导热层(2),且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3),所述螺纹孔(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螺纹孔(3)分别位于上冷板(1)的上表面两端中心处,所述上冷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5),所述第一凸台(5)对称设置有两组,且所述第一凸台(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上冷板(1)的下表面设有下冷板(7),所述下冷板(7)的下表面粘贴有隔热层(8),且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与上冷板(1)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上冷板(1)上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防水密封圈(10),所述防水密封圈(10)的下表面置于下冷板(7)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且所述下冷板(7)的一侧固定焊接有第二凸台(13),所述第二凸台(1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凸台(13)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台(1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7),两组所述第二凹槽(17)的开口处分别与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7)的内部顶端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8),两组所述第二通孔(18)分别连通有进水嘴(14)和出水嘴(15),所述进水嘴(14)通过第二凹槽(17)与进水流道(11)连通,所述出水嘴(15)通过第二凹槽(17)与出水流道(12)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上冷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粘贴有导热层(2),且所述上冷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3),所述螺纹孔(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螺纹孔(3)分别位于上冷板(1)的上表面两端中心处,所述上冷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5),所述第一凸台(5)对称设置有两组,且所述第一凸台(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上冷板(1)的下表面设有下冷板(7),所述下冷板(7)的下表面粘贴有隔热层(8),且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与上冷板(1)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9),所述上冷板(1)上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防水密封圈(10),所述防水密封圈(10)的下表面置于下冷板(7)开设的第一凹槽(9)的内部,所述下冷板(7)的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且所述下冷板(7)的一侧固定焊接有第二凸台(13),所述第二凸台(1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凸台(13)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台(1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7),两组所述第二凹槽(17)的开口处分别与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7)的内部顶端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8),两组所述第二通孔(18)分别连通有进水嘴(14)和出水嘴(15),所述进水嘴(14)通过第二凹槽(17)与进水流道(11)连通,所述出水嘴(15)通过第二凹槽(17)与出水流道(12)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1)与出水流道(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道(11)包括第一进水支流道(1101)、第二进水支流道(1102)、第三进水支流道(1103)、第四进水支流道(1104)和第五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宇锋柯颖华高汉宁徐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