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299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02:54
提供了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将现有技术的直线型衬套改变为曲线型衬套,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衬套兼具保护作用。当由于短路或者控制失灵等问题,驱动装置大幅度移动时,由于衬套具有曲线结构,所以衬套能够将工作运动件的移动范围控制在衬套部分内,从而防止气道控制组件大幅度打开,从而防止了由此造成的刹车抱死、转向失灵以及事故隐患。各个组件采用直线型排列方式,节省了组件占用的纵向空间,降低了整个结构的尺寸,同时将气口开设在壳体的另外表面,则减小了整个构造的长度。对橡胶组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橡胶组件具有更大的刚度,从而橡胶组件的结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并且由于需要较大压力才能推动橡胶组件变形,所以这种结构适宜进行微调。

A Braking Force Control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raking force control mechanism, which changes the linear bushing of the prior art into a curved bushing, so that the bush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both a protective effect and a protective effect. When the driving device moves substantially due to short circuit or control failure, the bushing has a curve structure, so the bushing can control the moving range of the moving parts in the bushing part, thus preventing the airway control component from opening substantially, thus preventing the brake lock, steering failure and accident hidden danger. Each component is arranged in a straight line, which saves the longitudinal space occupied by the component and reduces the siz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ength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reduced by opening the air outlet on the other surface of the shell. The rubber component is optimized to make the rubber component have greater stiffness, so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rubber component has greater stability, and because it needs greater pressure to promot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ubber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is suitable for fine-tu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道路标准的不断提高,现代汽车的车速和载重量得到较大的提升,车辆自身内部的摩擦越来越小,这就意味着使用传统的车辆自身的主动制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高速重载条件下的制动要求,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连续制动的下坡路段。为了保证现代高速重载大功率车辆的制动安全,增加辅助制动装置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用的辅助制动装置有发动机排气制动和缓速器,排气制动由于工作原理和结构的限制,一般只适用于柴油发动机;缓速器具有制动力矩大,控制简单和安装方便等优点,成为汽车辅助制动技术的发展方向。使用缓速器作为汽车的辅助制动装置,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行车安全性,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式制动器的使用频率和工作时间,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经济性。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制动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向接触;动力装置,动力装置设置于第一壳体一侧,动力装置驱动推杆运动;第一工作活动件,第一工作活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第二工作活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与第一工作活动件接触;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第一工作活动件与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进气道,进气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进气道轴线与第二工作活动件轴线垂直;密封挡圈,密封挡圈设置于进气道的一侧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座,第二工作活动件座设置于进气道的另一侧与第一壳体之间,其中,第二工作活动件穿过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气道控制组件,气道控制组件套设在第二工作活动件外,气道控制组件一侧顶住第二工作活动件座。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定位螺母与活动块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与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接触。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弹性挡圈,弹性挡圈与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并且弹性挡圈与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接触。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橡胶组件,橡胶组件位于第二壳体内部,橡胶组件与弹性挡圈之间存在空腔;泄压孔,泄压孔设置于第二壳体表面;工作孔,工作孔设置于第二壳体表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衬套,衬套设置在第二工作活动件与第一壳体之间,衬套与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密封伸缩管,密封伸缩管设置于第二工作活动件与第一壳体之间,密封伸缩管一端与衬套接触,密封伸缩管的另一端与密封挡圈接触。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其中,密封挡圈内设置有密封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设计了新型的衬套结构,传统控制机构中的衬套只具有耐磨作用,衬套内壁是直线结构。本技术将现有技术的直线型衬套改变为曲线型衬套,使得本技术的衬套兼具保护作用。当由于短路或者控制失灵等问题,驱动装置大幅度移动时,由于衬套具有曲线结构,所以衬套能够将工作运动件的移动范围控制在衬套部分内,从而防止气道控制组件大幅度打开,从而防止了由此造成的刹车抱死、转向失灵以及事故隐患。本申请结构的各个组件采用直线型排列方式,节省了组件占用的纵向空间,降低了整个结构的尺寸,同时将气口开设在壳体的另外表面,则减小了整个构造的长度。对橡胶组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橡胶组件具有更大的刚度,虽然这使得必须增加促动气压的压力才能促使橡胶组件活动,但是这样的橡胶组件的结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并且由于需要较大压力才能推动橡胶组件变形,所以这种结构适宜进行微调。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动力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动力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动力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动力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制动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壳体101;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向接触;动力装置103,动力装置103设置于第一壳体一侧,动力装置驱动推杆运动,动力装置通过电源接口104与电源连接;第一工作活动件105,第一工作活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106,第二工作活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与第一工作活动件接触;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107,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第一工作活动件与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进气道108,进气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进气道轴线与第二工作活动件轴线垂直;密封挡圈109,密封挡圈设置于进气道的一侧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座110,第二工作活动件座设置于进气道的另一侧与第一壳体之间,其中,第二工作活动件穿过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气道控制组件111,气道控制组件111套设在第二工作活动件外,气道控制组件一侧顶住第二工作活动件座。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112,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定位螺母121与活动块120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与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接触。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弹性挡圈113,弹性挡圈113与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的一端接触,并且弹性挡圈与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接触。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橡胶组件114,橡胶组件114位于第二壳体内部,橡胶组件与弹性挡圈之间存在空腔,橡胶组件114截面仅具有第一高台、第二高台122以及下凹部分123,其中,第一高台与第二高台厚度基本相同,第一高台厚度是下凹部分厚度的1.2-1.3倍;泄压孔,泄压孔设置于第二壳体表面;工作孔,工作孔设置于第二壳体表面(泄压孔与工作孔设置于第二壳体下表面,图中无法示出)。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衬套115,衬套设置在第二工作活动件与第一壳体之间,衬套与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密封伸缩管116,密封伸缩管116设置于第二工作活动件与第一壳体之间,密封伸缩管一端与衬套接触,密封伸缩管的另一端与密封挡圈接触。其中,密封挡圈内设置有密封圈117。在动力装置与第一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18。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19。工作原理:首先将制动力控制机构通电,通电之后,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向接触;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推杆运动;第一工作活动件,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接触;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与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进气道,所述进气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进气道轴线与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轴线垂直;密封挡圈,所述密封挡圈设置于所述进气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设置于所述进气道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穿过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气道控制组件,所述气道控制组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外,所述气道控制组件一侧顶住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向接触;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推杆运动;第一工作活动件,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第二工作活动件,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接触;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工作活动件与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之间;进气道,所述进气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进气道轴线与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轴线垂直;密封挡圈,所述密封挡圈设置于所述进气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设置于所述进气道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穿过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气道控制组件,所述气道控制组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外,所述气道控制组件一侧顶住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力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工作活动件复位弹簧设置于定位螺母与活动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光宇之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