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2666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0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由此,通过在前防撞梁的下方设置副防撞梁,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前防撞梁和副防撞梁共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传递,而且可以将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和传力纵梁处,以更好地对碰撞力的吸收,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ies of vehicles and vehicles with th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of a vehicle and a vehicle with it.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of the vehicle includes a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 connecting member and a auxiliary anti-collision beam. The connecting member connects the auxiliary anti-collision beam directly below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connects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all vehicles, and the auxiliary anti-collision beam connects the rear extended transmission longitudinal beam. A crushing structure is arranged on the longitudinal beam for force transmission. Thus, by installing the auxiliary anti-collision beam below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when the front of the vehicle collides, the collision force can be absorbed and transmitted by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nd the auxiliary anti-collision beam together, and some of the collision force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transmission longitudinal beam to better absorb the collision force, thus reducing the intrusion damage to the cabin of the vehicle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And it can better prevent the damage caused by cab deformation when passengers collide with vehicles and improve driving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车辆的前防撞梁难以承受巨大的外部冲击力,从而导致前机舱的碰撞破坏,严重时会对车辆中的乘员造成较大伤害。安全是车辆研发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车辆仅设置前防撞梁结构,而且前防撞梁结构难以通过严格的汽车碰撞安全测试,从而使得用户的驾驶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所述前防撞梁组件吸收碰撞力的能力强。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通过在前防撞梁的下方设置副防撞梁,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前防撞梁和副防撞梁共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传递,而且可以将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和传力纵梁处,以更好地对碰撞力的吸收,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前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前防撞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防撞梁设置有增强刚度的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在所述副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前防撞梁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副防撞梁通过紧固件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防撞梁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供紧固件穿过的穿孔。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防撞梁组件。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的左视图。附图标记:前防撞梁组件100、前防撞梁10、安装板11、连接件20、副防撞梁30、凹槽31、传力纵梁40、压溃结构41、紧固件50、纵梁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1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组件100包括:前防撞梁10、连接件20和副防撞梁30,连接件20将副防撞梁30连接在前防撞梁10的正下方,前防撞梁10连接有车辆的纵梁60,副防撞梁30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40,传力纵梁40设置有压溃结构41。具体地,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将传递至车辆的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处,通过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共同作用,即通过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共同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和吸收,这样的设置有效地增大了受力面积,增强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处对碰撞力的削弱效果,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进一步地,当碰撞力传递至前防撞梁10处时,碰撞力通过前防撞梁10传递至与其相连的纵梁60,副防撞梁30可以起到对碰撞力辅助吸收和传递的作用,副防撞梁受到碰撞力时,可以将碰撞力传递至与其相连的传力纵梁40处,传力纵梁40上的压溃结构41可以对碰撞力充分吸收,从而通过纵梁10和传力纵梁40对碰撞力的吸收作用,有效地减少传递至机舱的碰撞力,防止驾驶室变形,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100,通过在前防撞梁10的下方设置副防撞梁30,当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共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和传递,而且可以将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60和传力纵梁40处,以更好地对碰撞力的吸收,从而可以降低碰撞对车辆的机舱内部的侵入损伤,进而更好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驾驶室变形造成的损害,提升驾驶安全性。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副防撞梁3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前防撞梁10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具体地,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前防撞梁10的结构强度,而且副防撞梁30在上下方向的高度较小可以节省副防撞梁30占用的空间,便于副防撞梁30的布置,合理地利用车辆的空间,而且可以更好地增大前防撞梁组件100吸收碰撞力的受力面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为多个,多个连接件20在前防撞梁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连接件20可以将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连接,以增大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受力面积,而且多个连接件20的设置可以增强前防撞梁10和副防撞梁30的配合强度,使得前防撞梁组件100的结构更加可靠。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副防撞梁30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40。副防撞梁30可以将碰撞力传递至传力纵梁40,传力纵梁40可以对碰撞力再一次的传递和吸收,从而提升前防撞梁组件100吸收碰撞力的能力。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传力纵梁40设置有压溃结构41。压溃结构41可以对由传力纵梁40传递至压溃结构41的力进行吸收,从而对碰撞力更好地削弱,进而可以有效地防止碰撞力传递至机舱而导致机舱变形。可选地,压溃结构41可以为在传力纵梁40上的褶皱结构,压溃结构41也可以是吸能盒等具有良好吸能效果的结构,压溃结构41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节。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副防撞梁30设置有增强刚度的凹槽31,凹槽31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加强前防撞梁10的强度,从而提升前防撞梁组件100对碰撞力的吸收能力。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31在副防撞梁3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好地增强副防撞梁30的结构强度,使得副防撞梁30的结构更加可靠。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0的上端与前防撞梁10通过紧固件50固定,连接件20的下端与副防撞梁30通过紧固件50固定。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紧固件50固定的方式可以将前防撞梁10和连接件20、副防撞梁30和连接件20牢固可靠地连接,而且通过紧固件50连接的连接方式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前防撞梁10的下端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板11,安装板11设置有供紧固件50穿过的穿孔。安装板11的设置便于前防撞梁10玉连接件20配合,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前防撞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连接件和副防撞梁,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副防撞梁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正下方,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有车辆的纵梁,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传力纵梁,所述传力纵梁设置有压溃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前防撞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前防撞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防撞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远航周建明吴根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