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8215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所述建筑底层柱下端连接有上套筒,所述上套筒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和套接在增层柱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原有的建筑底层柱上安装隔震模块和增层预制件,所述隔震模块和增层预制件通过测量建筑底层柱的尺寸,在工厂进行预制造,相比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建造,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将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
技术介绍
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增层或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多基于旧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由于建筑抗震设计认识不足、抗震设计理念陈旧等因素,导致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较低,无法满足新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要求。因此,在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改造中,为了使既有建筑满足新时期的抗震设防要求,往往还需对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然而,已有的整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增设构件法、粘钢加固法、植筋锚固法等,都存在加固周期长、建筑自重增大、破坏原有构件等不足。上述抗震加固方法的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地下增层改造的难度、影响了地下增层改造的质量。首先,上部结构自重明显增大,对地下室增设的支撑柱的承载力有很高的要求,大幅增加施工难度和整体造价;其次,增大截面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易在养护阶段出现结构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房屋开裂、倾斜等严重安全问题;最后,既有建筑增层改造需要将原有居民、企业等搬迁安置,上述抗震加固进一步增加了增层加固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置成本。因此,如何减少加固时间、不增加上部结构的自重、简化加固流程,成为了地下增层隔震加固研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建筑在增层隔震施工过程中,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难度。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所述建筑底层柱下端连接有上套筒,所述上套筒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和套接在增层柱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建筑底层柱下端安装的上套筒起连接作用,用于连接安装在安装在上套筒下端的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起隔震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外界震动对建筑造成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所述增层预制件用于延长建筑底层柱的长度,从而拓展了原有建筑的低下空间,实现了开发原有建筑地下空间的目的。所述隔震模块、增层预制件在工厂进行预制造,制造完成的隔震模块和增层预制件只需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相比现有的施工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将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施工周期。作为优选,所述上套筒与建筑底层柱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所述下套筒和增层柱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所述细砂混凝土灌注层用于填补上套筒与建筑底层柱、下套筒和增层柱之间的间隙,同时提高连接的牢固度。作为优选,所述上套筒上设置有与上安装板连接的第一螺栓孔,所述下套筒上设置有与下安装板连接的第二螺栓孔,所述上安装板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三螺栓孔,所述下安装板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四螺栓孔。作为优选,所述建筑底层柱底部侧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内连接孔,所述上套筒上设置有与第一内连接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一外连接孔,所述第一内连接孔和与第一内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外连接孔上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与第一内连接孔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连接的第一垫层。所述第一垫层通过橡胶材料制成,通过在螺栓与第一内连接孔之间设置第一垫层,通过第一螺栓的作用,使得第一垫层膨胀与第一内连接孔内部紧密接触,解决了与第一螺栓与第一内连接孔之间无法紧密咬合的问题,增加了螺栓的连接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增层柱端部侧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内连接孔,所述下套筒上设置有与第二内连接孔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二外连接孔,所述第二内连接孔和与第二内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外连接孔上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与第二内连接孔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连接的第二垫层。所述第二垫层通过橡胶材料制成,通过在螺栓与第二内连接孔之间设置第二垫层,通过第二螺栓的作用,使得第二垫层膨胀与第二内连接孔内部紧密接触,解决了与第二螺栓与第二内连接孔之间无法紧密咬合的问题,增加了螺栓的连接强度。作为优选,所述上套筒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一通孔,所述下套筒上设置有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灌注混凝土,同时还兼具通气孔的作用,在灌注混凝土时,排出内部空气,使得混凝土能够均匀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原有的建筑底层柱上安装隔震模块和增层预制件,所述隔震模块和增层预制件通过测量建筑底层柱的尺寸,在工厂进行预制造,相比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建造,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将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施工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部放大结构图。图3为图1中A方向剖视图。图4为上套筒结构示意图。图5为下套筒结构示意图。图6为隔震模块结构爆炸图。图7为隔震模块剖视图。图8为图7中II部放大结构图。图中:1、建筑底层柱,2、上套筒,3、细砂混凝土灌注层,4、第一螺栓,5、第一垫层,6、上安装板,7、隔震垫,8、下安装板,9、下套筒,10、第二螺栓,11、第二垫层,12、增层柱,13、第一外连接孔,14、第一通孔,15、第一螺栓孔,16、第二螺栓孔,17、第二通孔,18、第二外连接孔,19、固定螺丝,20、第三螺栓孔,21、铅芯,22、上封板,23、下封板,24、第四螺栓孔,25、橡胶层,26、钢片,27、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包括建筑底层柱1。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底层柱1横街面为矩形。所述建筑底层柱1下端(按图1的上下位置关系)连接有与建筑底层柱相匹配的上套筒2。所述上套筒2套接在建筑底层柱1的底部。所述上套筒2呈矩形横截面为矩形的筒状结构。所述上套筒2上端开口。所述上套筒2侧面设置有第一外连接孔13。所述第一连接孔13的数量可根据建筑底层柱的具体尺寸及受力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连接孔13共设置有八个,每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有第一外连接孔13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套筒2侧面还设置有第一通孔1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4共设置有八个。上套筒2的每个侧面上均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距离上套筒底部五分之之一的位置。所述第一通孔14起灌浆作用,同时兼具通气孔作用。所述上套筒2底部边缘设置水平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凸缘上设置有第一螺栓孔1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栓孔15共这设置有八个。所述第一螺栓孔15均匀分布在凸缘上。所述建筑底层柱底部侧面设置有与上套筒2上的第一外连接孔13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一内连接孔。所有的第一内连接孔上均设置有第一垫层5。所述第一垫层5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垫层5通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垫层5同时穿过与第一内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外连接孔10。所述第一垫层5外表面与第一内连接孔内表面充分接触。所有第一垫层5中间均连接有第一螺栓4。所述上套筒2与建筑底层柱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3。所述上套筒2下端连接有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1),所述建筑底层柱(1)下端连接有上套筒(2),所述上套筒(2)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插入地基的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12)和套接在增层柱(12)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9),所述增层柱(12)底部插入地基土层,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6)、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8)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底层柱(1),所述建筑底层柱(1)下端连接有上套筒(2),所述上套筒(2)下端连接有隔震模块,所述隔震模块下端连接有插入地基的增层预制件,所述增层预制件包括预制的增层柱(12)和套接在增层柱(12)上端且与隔震模块连接的下套筒(9),所述增层柱(12)底部插入地基土层,所述隔震模块包括与上套筒连接的上安装板(6)、与下套筒连接的下安装板(8)和连接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的隔震垫(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筒(2)与建筑底层柱(1)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所述下套筒(9)和增层柱(12)之间设置有细砂混凝土灌注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地下增层隔震结构,所述上套筒(2)上设置有与上安装板(6)连接的第一螺栓孔(15),所述下套筒(9)上设置有与下安装板(8)连接的第二螺栓孔(16),所述上安装板(6)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孔(15)数量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的第三螺栓孔(20),所述下安装板(8)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孔(16)数量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诗雪俞峰刘帅杨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