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及其叠合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814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其叠合板,解决了常见的垫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垫木的活动性较强,在放置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叠合板之间受力和传力的稳定,当放置的叠合板数量较多时,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垫木的位置不稳定而发生掉落,从而导致叠合板损坏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定板、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固定板的最大面积表面相互接触且固定,固定板相对与缓冲层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个支撑件,达到支撑装置与叠合板接触时减震缓冲、易于调整叠合板与支撑装置的位置实现稳定接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装置及其叠合板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其叠合板。
技术介绍
叠合楼板是以预制板作为底板,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由于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在施工过程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结构中板模铺设及板底筋绑扎的工序,减少了建筑材料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因而在建筑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叠合板本身较薄,在运输过程中要对叠合板本身和钢筋桁架进行保护,施工现场中常采用垫木作为减震缓冲的工具,将垫木放置在两块叠合板之间使叠合板间隔开。但由于垫木的活动性较强,在放置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叠合板之间受力和传力的稳定,当放置的叠合板数量较多时,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垫木的位置不稳定而发生掉落,导致叠合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具有减震缓冲、易于调整叠合板与支撑装置的位置实现稳定接触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板、缓冲层,所述固定板与缓冲层的最大面积表面相互接触且固定,所述固定板相对与缓冲层接触的表面设有至少四个支撑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装置在与被支撑物接触时,缓冲层缓冲了部分施加在支撑装置上的力,对被支撑物体起减震缓冲作用;固定板为支撑件的固定提供了位点,固定板与缓冲层的最大面积表面接触固定,有利于固定板对缓冲层起保护作用;支撑装置上的支撑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发生形变,将机械能转化为固定势能,缓冲了部分固定板所受的力,对固定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支撑件突起于支撑装置的表面,为与支撑装置接触的物体提供了一个接触位点,有利于支撑物与被支撑物的固定和相距一定的距离。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缓冲层内部设有若干个硬板,若干个所述硬板的长度方向与缓冲层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硬板在缓冲层倾斜固定且相邻两个硬板形成“八”字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层在与表面有突起的物体接触时,缓冲受到挤压往力的方向收缩,同时硬板受力发生移动,使相邻的两个硬板趋向于重叠,有利于被接触物牢靠地固定在支撑装置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件包括弹性体和定位柱,定位柱长度不小于弹性体压缩量最大时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装置在受到挤压时,固定板对支撑件产生向支撑件内部的力,使弹性体收缩;通过在弹性体内部设有定位柱,使弹性体不易被压缩到极限而影响弹性体的使用寿命,从而实现保护支撑件的作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固定板和缓冲层的表面均设有耐磨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层保护了支撑装置与外界接触的表面,减少因频繁使用而造成支撑装置的磨损,延长了支撑装置的使用时间,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板,具有减震缓冲、易于调整叠合板与支撑装置的位置实现准确接触的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叠合板,包括由混凝土底板、若干个钢筋桁架、底筋,所述底筋包括若干个第一底筋和若干个第二底筋,若干个所述第一底筋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第二底筋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混凝土底板的长度方向垂直,若干个所述第一底筋和第二底筋相互垂直固定于混凝土底板内,所述底筋的端部贯穿混凝土底板并分别从混凝土底板的四个侧面伸出,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部分露出混凝土底板的表面,所述混凝土底板相对于钢筋桁架露出的表面设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所述凹槽向混凝土底板内延伸,并与若干个所述第一底筋和第二底筋错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垂直交叉的底筋提高了叠合板的整体性,增强了叠合板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使叠合板不易受损害,加强其整体抗震性;叠合板的钢筋桁架主要承受移动时的轴向拉力或压力,减轻结构重量,降低生产成本;叠合板上的凹槽有利于与支撑装置的支撑件固定,使叠合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易滑落造成叠合板的损坏。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凹槽与支撑件相匹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和支撑件连接方便,减少运输叠合板过程中叠合板的振幅,使叠合板与凹槽的结合更加稳定。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若干个所述凹槽的深度均不大于定位柱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当支撑装置受到较大的力时定位柱仍然能与凹槽实现匹配,减少叠合板从支撑装置上滑落的几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凹槽的底部为圆形,且其底部面积大于支撑件的横截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面为圆形的凹槽侧面为弧形,从而增大了与支撑件的侧面接触时的面积,增大了摩擦力,使叠合板在移动过程中不易与支撑装置分开而掉落,且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凹槽底部面积大于支撑装置上支撑件的横截面积,方便支撑件进入凹槽内与凹槽接触。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凹槽的底部为正多边形,且其内切圆的面积大于支撑件的横截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凹槽的底部设为正多边形,则凹槽内形成棱柱状空间,使支撑装置在与叠合板接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既有利于对叠合板与支撑装置位置的调整,又方便叠合板从支撑装置中取出,且其结构简单,方便进行生产制造;由于凹槽的内切圆面积大于支撑件的横截面积,方便支撑件进入凹槽内与凹槽接触,实现叠合板和支撑装置的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叠合板的支撑件与支撑装置的凹槽接触,叠合板的钢筋桁架与缓冲层接触,均实现在运输过程中对多块叠合板的减震缓冲;2、易于调整叠合板与支撑装置的接触位置,有利于叠合板和支撑装置的匹配;3、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一中叠合板与支撑装置接触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A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二中叠合板与支撑装置接触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混凝土底板;2、钢筋桁架;3、底筋;31、第一底筋;32、第二底筋;4、凹槽;5、固定板;6、缓冲层;7、硬板;8、支撑件;81、弹性体;82、定位柱;9、耐磨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一种支撑装置及其叠合板,如图1和图2所示,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底板1、若干个钢筋桁架2、底筋3,钢筋桁架2位于混凝土底板1内并从混凝土底板1表面露出。底筋3包括若干个第一底筋31和若干个第二底筋32,若干个第一底筋3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若干个第二底筋3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为使底筋3发挥增强叠合板刚性的作用,若干个第一底筋31和若干个第二底筋32相互垂直固定于混凝土底板1内,在混凝土底板1的内部延伸至混凝土底板1的侧面并贯穿而出。在混凝土底板1相对于有钢筋桁架2露出的表面设有四个底面为圆形的凹槽4,每个凹槽4均靠近于混凝土底板1表面的四个顶点处,为不影响叠合板的刚性,凹槽4与混凝土底板1内的底筋3错开,即底筋3不通过凹槽4。支撑装置包括固定板5、缓冲层6,固定板5和缓冲层6的表面相互接触且固定。为保证固定板5既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又有较高的柔曲性和回弹性,固定板5设置为聚氨酯弹性体,缓冲层6的主要成分为硬质棉。为了保护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与叠合板接触的表面均设有耐磨层9,耐磨层9直接与叠合板接触,需要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因而耐磨层9由聚四氟乙烯喷涂制得。固定板5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5)、缓冲层(6),所述固定板(5)与缓冲层(6)的最大面积表面相互接触且固定,所述固定板(5)相对与缓冲层(6)接触的表面设有至少四个支撑件(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5)、缓冲层(6),所述固定板(5)与缓冲层(6)的最大面积表面相互接触且固定,所述固定板(5)相对与缓冲层(6)接触的表面设有至少四个支撑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6)内部设有若干个硬板(7),若干个所述硬板(7)的长度方向与缓冲层(6)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硬板(7)在缓冲层(6)倾斜固定且相邻两个硬板(7)形成“八”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8)包括弹性体(81)和定位柱(82),所述定位柱(82)长度不小于弹性体(81)压缩量最大时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5)和缓冲层(6)的表面均设有耐磨层(9)。5.一种叠合板,包括由混凝土底板(1)、若干个钢筋桁架(2)、底筋(3),所述底筋(3)包括若干个第一底筋(31)和若干个第二底筋(32),若干个所述第一底筋(31)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混凝土底板(1)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所述第二底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青袁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