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778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后固定杆、碳纤维草、拦网,所述前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后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均用紧固套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所述前固定杆、后固定杆、拦网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效降低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DO含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简单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
本技术涉及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的
,特别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的

技术介绍
河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廊道,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敏感的区域,河道可以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避难的场所,能够提供水这种最基本的生态要素和水能,河流往往是区域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受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河道及水体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的河道水质处于劣Ⅴ类水,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水体浑浊,河道污染严重,部分河道甚至成为黑臭河道。污染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如存在水质硬化等问题,使得河道水体缺少水生植物生长和水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进而容易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乃至缺失,而河道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栖息生态环境。底栖生态环境的建立可以促进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为底栖生物尤其是底栖动物的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底栖动物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天然食料,常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还对湖底或河底有机碎屑的转化起很大作用。通过构建底栖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水域的生态系统的构建,更有利于水体的自净能力的提高。目前,有很多河道治理措施采用“渠化”、“硬化”等工程,但这些工程进行过程中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河道栖息功能的下降,还有的河道治理措施只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生态浮岛等形式进行治理,很多手段对于水体的治理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也起不到根本的治理作用,因而河道水质状况仍然较差,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河道中甲壳类、贝类、鱼类等动物含量少,河水气味难闻且水体透明度差,影响到沿河附近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情况。这些河道治理措施基本基本没有涉及底栖生态环境的构建,不能从根本上对河道水质及环境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含量,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总磷,提高水体DO含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结构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后固定杆、碳纤维草、拦网,所述前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后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均用紧固套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所述前固定杆、后固定杆、拦网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作为优选,所述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100cm,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两端均固定安装在河道上。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草的一端均匀捆绑在后固定杆上且每两条碳纤维草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0-15cm。作为优选,所述拦网为聚乙烯材料拦网,所述生物填料区内填放着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前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后固定杆和拦网之间均用紧固套固定连接,前固定杆和后固定杆的两端均固定安装在河道上,前固定杆、后固定杆、拦网之间围成可用于填放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的生物填料区,生物填料可有效降低水体浑浊度,削减河水中COD、N和P等污染负荷,提高水体DO含量,装置结构牢固不易被水流冲垮;将后固定杆上绑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碳纤维草,碳纤维草具有高度的生物亲和性,能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溶解态和悬浮套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藻类和微生动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其表面容易生成拥有强净化能力的活性生物膜,有助于快速分解转化河水中的有机物,减少生化反应,消除黑臭现象,碳纤维草经太阳光照射后发出的声波能够激发微生物的活性,吸引水生动物,达到形成产卵和生长、繁殖的藻场,有利于构建河道底栖的生态环境系统;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降低河道水流的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提升水体净化能力。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前固定杆、2-后固定杆、3-碳纤维草、4-紧固套、5-拦网、6-生物填料区。【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碳纤维草3、拦网5,所述前固定杆1和拦网5之间、后固定杆2和拦网5之间均用紧固套4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2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3,所述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拦网5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6,所述前固定杆1和后固定杆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70cm,前固定杆1和后固定杆2的两端均固定安装在河道上,所述碳纤维草3的一端均匀捆绑在后固定杆2上且每两条碳纤维草3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cm,所述拦网5为聚乙烯材料拦网,所述生物填料区6内填放着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本技术工作过程:本技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将前固定杆1和后固定杆2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河道的指定位置,在生物填料区6中放入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为河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在其表面形成表面积较大的生物膜进而滋生可降解河水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微生物,当河水顺流而下通过生物填料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便会降解河水有机物和污染物,降低水体浑浊度,削减河水中COD、N和P等污染负荷,提高水体DO含量,当河水继续顺流而下经过碳纤维草3时,碳纤维草3具有高度的生物亲和性,能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溶解态和悬浮套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藻类和微生动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最终会在碳素纤维草3表面形式一层具有强净化能力的活性生物膜,在活性生物膜的一个断面上,由外及里形成了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三种反应区:在好氧区,好氧菌将河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基氮,并把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区,厌氧菌将河水中的硝基氮转化为氮气和氧气,因而在活性生物膜作用下河水中的污染基团就被分解转化成逸出水体的N2、CO2和H2O,此外,碳纤维草3经太阳光照射后会发出的声波能够激发微生物的活性,吸引水生动物,以达到形成产卵和生长、繁殖的藻场,从而创造良好的水下生态环境,为水域水生动物提供有利条件,完成底栖生态环境的初步构建,其中还能在生物填料区6上方位置养殖水。本技术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将前固定杆1和拦网5之间、后固定杆2和拦网5之间均用紧固套4固定连接,前固定杆1和后固定杆2的两端均固定安装在河道上,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拦网5之间围成可用于填放用聚乙烯网袋包好的生物填料的生物填料区6,生物填料可有效降低水体浑浊度,削减河水中COD、N和P等污染负荷,提高水体DO含量,装置结构牢固不易被水流冲垮;将后固定杆2上绑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碳纤维草3,碳纤维草3具有高度的生物亲和性,能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溶解态和悬浮套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藻类和微生动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其表面容易生成拥有强净化能力的活性生物膜,有助于快速分解转化河水中的有机物,减少生化反应,消除黑臭现象,碳纤维草3经太阳光照射后发出的声波能够激发微生物的活性,吸引水生动物,达到形成产卵和生长、繁殖的藻场,有利于构建河道底栖的生态环境系统;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碳纤维草(3)、拦网(5),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杆(1)和拦网(5)之间、后固定杆(2)和拦网(5)之间均用紧固套(4)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2)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3),所述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拦网(5)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包括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碳纤维草(3)、拦网(5),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杆(1)和拦网(5)之间、后固定杆(2)和拦网(5)之间均用紧固套(4)固定连接,所述后固定杆(2)上绑有若干碳纤维草(3),所述前固定杆(1)、后固定杆(2)、拦网(5)之间围成生物填料区(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栖生态环境系统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固定杆(1)和后固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毅杨万里潘宏坚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珊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