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47409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陡坡施工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该陡坡道路结构轻巧,陡坡地形适应性强,对于山区陡坡地段新建道路或改扩建道路或增建并行骑行道、步道、景观绿道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陡坡施工建筑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陡坡地段,道路形式基本上分两种道路横断面形式:一种是并行等高双向道路断面形式,一种是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断面形式。前者会出现内侧路堑边坡高、挖方量大而外侧填方量大路堤边坡高的情况出现,目前传统的路堑高边坡往往采用高重力式挡土墙、桩板墙等结构形式,但是受限于其支挡能力,往往挡土墙最高不会超过8m,桩板墙也一般不会超过10m,即便是加预应力锚索的情况下,桩板墙也不会超过15m,而下挡采用衡重式挡土墙一般也不会超过10m,再高的话需要加桩基托梁或承台,或者采用桩板墙,甚至需要换成桥梁形式,即便如此,也会大大增加征地拆迁的面积和费用,增加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产生滑坡溜坍的地质灾害风险;若是采用后者,会有效降低征地面积,降低水土流失和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但是需要增加上下分幅道路之间的挡护工程,整体上虽比并行等高的道路断面形式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土建投资规模未必降低或者降低不够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其中,在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其中,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其中,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墩柱,所述墩柱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其中,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上述所述的陡坡道路的施工方法,包括:在陡坡上开挖若干个桩孔,所述桩孔深入陡坡中,在所述桩孔中放置符合规格大小的钢筋柱,形成抗滑桩骨架,所述钢筋柱露出陡坡面一段,在所述钢筋柱上端部设置悬挑梁钢筋和平衡板钢筋,在相邻所述钢筋柱之间设置挡土板钢筋;对连接成整体的所述抗滑桩骨架、所述悬挑梁钢筋、所述平衡板钢筋和所述挡土板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钢筋混凝悬挑梁、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和钢筋混凝土挡土板;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土板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对所述土体回填区填土,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其中,采用泵送方式对连接成整体的所述抗滑桩骨架、所述悬挑梁钢筋、所述平衡板钢筋和所述挡土板钢筋浇注混凝土。其中,在开挖所述桩孔前,先对陡坡进行削坡以形成削坡区,在所述削坡区的底端开挖所述桩孔。其中,所述通过所述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具体为:在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在相邻的两根所述钢筋混凝土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陡坡道路及其施工方法,为减少填挖方,采用并行不等高分幅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上幅道路与下幅道路之间设置共用抗滑桩;为减少下幅道路的下挡甚至桥梁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分幅道路间的抗滑桩,增设平衡板及连接抗滑桩桩体的悬挑梁,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预制板上施作路面结构层,悬挑梁及其上部的板荷载、行人荷载、非机动车荷载由平衡板及其上部填土荷载来平衡掉,平衡板的平衡荷载面积按照所需要提供的填土厚度产生的平衡力确定并预留一定量的安全储备。该陡坡道路与陡坡地段并行等高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路堑边坡高度、减少下挡规模及难度、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并行不等高双下挡道路结构形式相比,显著降低上幅道路路堑边坡高度、挖方量及支挡规模,省去下幅道路支挡措施,降低桥梁占比,在土石方、挡护圬工量、征用地规模方面优势显著;与半路半桥道路结构形式相比,优势更加明显,直接减少桥梁占比,显著降低投资造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纵向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另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又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陡坡;2-抗滑桩;3-悬挑梁;4-平衡板;5-腋;6-长锚杆;7-短锚杆;8-土体回填区;9-第一道路;10-挡土板;11-预制板;12-墩柱;13-斜撑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从城市景观角度,独具匠心的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可以给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目前,全世界范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高架线路约占一半以上。采用高架方式敷设的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可成为立体、动态的城市景观,与整个地面交通网络及其他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存一起,可增加城市的动感和美感。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陡坡道路包括:在陡坡1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2,且抗滑桩2露出陡坡面一段,抗滑桩2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3和平衡板4,悬挑梁3和平衡板4分别位于抗滑桩2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抗滑桩2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10,通过挡土板10和平衡板4形成土体回填区8;通过悬挑梁3和土体回填区8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在本实施例中,一般陡坡道路的施工地点所在山坡坡角较陡,一般重型设备难于进行施工,采用人工进入场地搭设人工施工小平台,先进行抗滑桩2的施工,利用抗滑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陡坡上设置有若干条抗滑桩且所述抗滑桩露出陡坡面一段,所述抗滑桩的上端部设置有等高布置的悬挑梁和平衡板,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平衡板分别位于所述抗滑桩相对的两个侧面;在相邻所述抗滑桩之间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挡土板,通过所述挡土板和所述平衡板形成土体回填区;通过所述悬挑梁和所述土体回填区构建并行不等高双向分幅道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构建第一道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上的陡坡设置有用于永久性加固的长锚杆;位于所述第一道路路面以下的陡坡设置有用于临时性加固的短锚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悬挑梁上铺设预制板以构建第二道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竖直放置的墩柱,所述墩柱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梁的下方设置有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用于支撑所述悬挑梁。7.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陡坡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陡坡上开挖若干个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承磊谢淼裴利华徐永浩贺敏杰张健李晓娜焦世杰杨昆王海蝶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