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4209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优化带有可变跨距车桥的工程车辆的可靠性。该工程车辆包括车架和跨距测量装置。车架被构造为跨距是可变的;跨距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测量车架的跨距。上述技术方案,其车桥的跨距可变,采用第一角度测量装置能够实时测量车桥的跨距,进而根据该跨距判断工程车辆的承载量,进而控制工程车辆的上车变幅幅度,使得上车变幅幅度始终在车辆承载范围内,提高了工程车辆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程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程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应对越来越高的作业需求,更高米数的高空作业平台不断涌现。作业高度的增加对高空作业平台底盘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车桥结构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X型摆动车架应运而生。X型摆动车架增加了车桥的跨距,使得车辆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为满足公路运输的要求,X型车架能够展收,四条车桥的展收角度须同步且可控。自行走高空作业车应用在建筑施工、钢结构、场馆等行业。作业范围大的高空作业平台,整车重量大,对固定架的倾翻作用大,固定架配置有可调车桥以改变整车宽度,同时兼顾运输和作业的不同需求。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目前X型摆动车架使用不便,难以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工程车辆及其控制方法,用以优化带有可变跨距车桥的工程车辆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车架,被构造为跨距是可变的;以及跨距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测量所述车架的跨距。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X型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X型车架包括X型可转动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跨距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角度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测量所述车架的车桥相对于所述车架的固定架的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测量装置包括:固定部,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且与所述车桥相对于所述固定架转动的转轴中心同轴;以及转动部,安装于所述车桥,且与所述固定部配合以测量所述车桥相对于所述固定架的转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支架,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桥;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以及编码器,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部的检测轴插入到所述编码器的缺口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转轴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X型车架包括X型可伸缩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跨距测量装置包括:第一位移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检测所述X型可伸缩车架的跨距。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H型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跨距测量装置包括:第二位移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检测所述H型车架的跨距。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K型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K型车架包括K型可伸缩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跨距测量装置包括:第三位移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检测所述K型可伸缩车架的跨距。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K型车架包括K型可转动车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跨距测量装置包括:第二角度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检测所述K型可转动车架的跨距。在一些实施例中,工程车辆还包括:控制器,与所跨距测量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所述跨距测量装置测量得到的跨距控制所述工程车辆上车的变幅幅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程车辆包括高空作业平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工程车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工程车辆的车桥跨距;根据所述跨距控制所述工程车辆的上车变幅幅度。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工程车辆,车架的跨距决定了整车的作业范围,其车桥的跨距可变,采用第一角度测量装置实现了对车桥跨距的实时测量,进而根据该跨距判断工程车辆的承载量、控制工程车辆的上车变幅幅度,使得上车变幅幅度始终在车辆承载范围内,提高了工程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作业平台车桥回缩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作业平台车桥打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作业平台车桥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作业平台车桥第一角度测量装置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图4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车架1和跨距测量装置2。车架1被构造为跨距是可变的;跨距测量装置2被构造为用于测量车架1的跨距。跨距测量装置2比如采用角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实现跨距测量。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包括固定架11和车桥12。车桥12安装于固定架11,车桥12通过相对于固定架11转动或滑动实现车架1跨距的变化。车桥12的数量比如有多个,图1所示为四个。可变跨距车架1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为X型车架、K型车架和H型车架。其中,X型车架进一步可细分为X型可转动车架和X型可伸缩车架。K型车架进一步可细分为K型可转动车架和K型可伸缩车架。H型车架则比如通过滑动实现车架1跨距可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工程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所跨距测量装置2连接,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跨距测量装置2测量得到的跨距控制工程车辆上车的变幅幅度。设置控制器后,实现了上车变幅幅度的自动控制,即提高了工程车辆的可靠性,亦提高了控制的便利性。下面详细介绍测量X型车架跨距的具体方式。对于X型可转动车架,具体比如采用角度测量装置测量转角,通过转角获取X型可转动车架的跨距。如果车桥12的数量有多个,则每个车桥12的转角都需测量。即可设置多个角度测量装置,以测量每个车桥12的转角。在一些实施例中,跨距测量装置2包括第一角度测量装置,第一角度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测量车架1的车桥12相对于车架1的固定架11的转动角度。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角度测量装置包括固定部21和转动部22。固定部21安装于固定架11且与车桥12相对于固定架11转动的转轴13中心同轴。转动部22安装于车桥12,且与固定部21配合以测量车桥12相对于固定架11的转角。转动部22相对于固定部21转动,由于转动部22随着车桥12相对于固定架11转动,而固定部21与固定架11保持静止。根据转动部22相对于固定部21的转动,就能获得车桥12相对于固定架11的转动角度。该转动角度通过计算,能够转换为车桥12的跨距变化,进而实现车桥12跨距的测量。第一角度测量装置的结构也适用于K型可转动车架。即第二角度测量装置可采用与第一角度测量装置相同的结构。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22包括支架221、旋转机构222和编码器223。支架221一端固定于车桥12;旋转机构222安装于支架221的另一端;编码器223安装于旋转机构222。其中,固定部21的检测轴211插入到编码器223的缺口中。为了便于安装、更换和维修,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1与转轴13可拆卸连接。下面结合附图介绍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整个检测装置安装在车桥12转轴13的顶端,包括编码器223、旋转机构222、固定挡圈14、固定部21、转轴13以及支架221。编码器223通过螺栓与旋转机构222固定,旋转机构222由圆盘与长杆焊接组成。旋转机构222的长杆放置在支架221的U型缺口内,支架221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桥12上,通过调整垫圈224可以调整U型缺口的高度,以保证旋转机构222的长杆保持水平。固定部21通过螺栓与转轴13固定,转轴13由底座与中心检测轴211组成,检测轴211与转轴13保持同轴,当车桥12转动时,固定部21保持不动。装配时,旋转机构222放置在固定部21上,保持两者同轴。固定部21的检测轴211插入编码器223的内部缺口内。另外,固定挡圈14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被构造为跨距是可变的;以及跨距测量装置(2),被构造为用于测量所述车架(1)的跨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被构造为跨距是可变的;以及跨距测量装置(2),被构造为用于测量所述车架(1)的跨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包括X型车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X型车架包括X型可转动车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测量装置(2)包括:第一角度测量装置,被构造为用于测量所述车架(1)的车桥(12)相对于所述车架(1)的固定架(11)的转动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测量装置包括:固定部(21),安装于所述固定架(11)且与所述车桥(12)相对于所述固定架(11)转动的转轴(13)中心同轴;以及转动部(22),安装于所述车桥(12),且与所述固定部(21)配合以测量所述车桥(12)相对于所述固定架(11)的转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22)包括:支架(221),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桥(12);旋转机构(222),安装于所述支架(221)的另一端;以及编码器(223),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222);其中,所述固定部(21)的检测轴(211)插入到所述编码器(223)的缺口中。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1)与所述转轴(13)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X型车架包括X型可伸缩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啸天王晓飞姚江淮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