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204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包括盖板本体、中空定位套、第一加强筋板、第二加强筋板、第一定位耳板、第二定位耳板、第一耳板定位孔、第二耳板定位孔、第二辅助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辅助中空定位套和辅助中空连接导套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与汽车发动机机油泵组件部件之间完成精准、高效和稳定的组装作业,同时组装后定位状态精准、牢靠、稳定,保证发动机机油泵稳定的作业状态,解决了现有机油泵盖板所存在的韧性差、易变形和断裂的现象,使用寿命长,保证了汽车机油泵工作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
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
技术介绍
润滑系统中机油泵的作用:机油泵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机油泵结构形式可以分为齿轮式和转子式两类,齿轮式机油泵又分为内接齿轮式和外接齿轮式,一般把后者称为齿轮式油泵。当发动机工作时,凸轮轴上的驱动齿轮带动机油泵的传动齿轮,使固定在主动齿轮轴上的主动齿轮旋转,从而带动从动齿轮作反方向的旋转,将机油从进油腔沿齿隙与泵壁送至出油腔,这样进油腔处便形成低压而产生吸力,把油底壳内的机油吸进油腔,由于主、从动齿轮不断地旋转,机油便不断地被压送到需要的部位。为了保证发动机机油泵的正常工作,所以对机油泵要求较高,即机油泵盖板需要具有便于组装、支撑稳定、可靠,无变形、断裂等问题。现有的机油泵盖板结构,其设计结构不合理,无法与发动机机油泵组件部件之间进行高效和精准的固定组装,导致机油泵作业状态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其不合理的设计,导致机油泵盖板体整体结构韧性差,存在变形、断裂的现象等,已不能满足现有汽车机油泵的高标准组装要求,而这时当前所亟待解决的。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与汽车发动机机油泵组件部件之间完成精准、高效和稳定的组装作业,同时组装后定位状态精准、牢靠、稳定,保证发动机机油泵稳定的作业状态,解决了现有机油泵盖板所存在的韧性差、易变形和断裂的现象,使用寿命长,保证了汽车机油泵工作的安全性。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内的中空定位套,及设置在盖板本体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第二加强筋板,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第二定位耳板,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第二定位耳板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第二耳板定位孔,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辅助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内的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及设置在盖板本体外壁且分别与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一辅助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之间的辅助中空定位套,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三定位孔、第四定位孔之间的辅助中空连接导套。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改进型机油泵盖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加强筋板一端的弯曲形限位卡板。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改进型机油泵盖板,还包括设置在盖板本体内且位于第一加强筋板一侧的第五定位孔,及设置在盖板本体一面且位于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一侧的限位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便于与汽车发动机机油泵组件部件之间完成精准、高效和稳定的组装作业,同时组装后定位状态精准、牢靠、稳定,保证发动机机油泵稳定的作业状态,解决了现有机油泵盖板所存在的韧性差、易变形和断裂的现象,使用寿命长,保证了汽车机油泵工作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盖板本体、2-第一定位耳板、3-第二定位耳板、4-第一耳板定位孔、5-第二耳板定位孔、6-第一弧形定位凸起、7-第二弧形定位凸起、8-第一辅助定位孔、9-第二辅助定位孔、10-第一定位孔、11-第二定位孔、12-中空定位套、13-第一加强筋板、14-第二加强筋板、15-弯曲形限位卡板、16-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7-第三定位孔、18-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9-第四定位孔、20-第五定位孔、21-辅助中空定位套、22-辅助中空连接导套、23-限位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中空定位套12,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加强筋板14,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4、第二耳板定位孔5,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10、第二辅助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分别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6、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8,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三定位孔17之间的辅助中空定位套21,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之间的辅助中空连接导套22。实施例二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中空定位套12,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加强筋板14,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4、第二耳板定位孔5,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10、第二辅助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分别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6、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8,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三定位孔17之间的辅助中空定位套21,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之间的辅助中空连接导套22,及设置在第二加强筋板14一端的弯曲形限位卡板15。实施例三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中空定位套12,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加强筋板14,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4、第二耳板定位孔5,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10、第二辅助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分别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弧形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本体(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中空定位套(12),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加强筋板(14),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4)、第二耳板定位孔(5),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10)、第二辅助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分别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6)、第二辅助弧形定位凸起(18),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三定位孔(17)之间的辅助中空定位套(21),及设置在另一面且位于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之间的辅助中空连接导套(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机油泵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本体(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中空定位套(12),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一面且与中空定位套(12)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加强筋板(14),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耳板(2)、第二定位耳板(3)内的第一耳板定位孔(4)、第二耳板定位孔(5),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外壁的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且分别与一组第一弧形定位凸起(6)、一组第二弧形定位凸起(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辅助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10)、第二辅助定位孔(9)、第二定位孔(11),及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的第三定位孔(17)、第四定位孔(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明亮丁正和
申请(专利权)人:兴化市豪铭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