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899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目前,可以采用光伏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较为清洁,因而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装置,一般只采用光伏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而未对太阳光照射过程中产生的热给予充分利用,这样无法充分地利用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进一步地,换热器设置在侧壁上。进一步地,换热器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换热面,两个换热面用于与集热腔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换热器的一个换热面贴设在侧壁上。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导流板,设置在集热腔内,导流板沿横向设置。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多个导流板,多个导流板分成第一组导流板和第二组导流板,第一组导流板沿纵向间隔设置在一个侧壁上,第二组导流板设置在另一个侧壁上,第一组导流板与第二组导流板配合形成流通通道。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风机,设置在侧壁上。进一步地,换热器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以将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该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光伏建筑装置为上述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热泵,与光伏建筑装置的换热器连通,热泵用于收集换热器的热量;集水器,与热泵连通,集水器用于存放冷却水;分水器,与热泵连通,分水器用于存放经热泵加热后的冷却水。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泵,设置在光伏建筑的换热器与热泵之间,且第一循环泵的一端与换热器连通,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与热泵连通;和/或,第二循环泵,设置在集水器与热泵之间,且第二循环泵的一端与集水器连通,第二循环泵的另一端与热泵连通。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第一补水装置,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的换热器与热泵连通的管路上;和/或,第二补水装置,设置在集水器和热泵连通的管路上。进一步地,第一补水装置和/或第二补水装置为定压补水装置。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辅助热源,设置在分水器和热泵连通的管路上。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侧壁和换热器。其中,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且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工作时,光伏组件吸收太阳能,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光伏组件在吸收太阳能后温度将升高,进而加热了集热腔内的空气,通过设置在集热腔内的换热器能够及时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使得集热腔内的温度降低,以有效降低光伏组件的温度,保证了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图1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图1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建筑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应用于生活热水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建筑墙体;20、光伏组件;30、侧壁;40、换热器;50、导流板;60、风机;70、光伏建筑装置;80、热泵;90、集水器;100、分水器;110、第一循环泵;120、第二循环泵;130、第一补水装置;140、第二补水装置;150、辅助热源;160、金属管;170、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侧壁30和换热器40。其中,光伏组件20与建筑墙体10间隔设置。侧壁30设置在光伏组件20和建筑墙体10之间,且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和侧壁30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40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40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本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20可以为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工作时,光伏组件20吸收太阳能后,光伏组件20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在吸收太阳能后光伏组件20的温度将升高,进而加热了集热腔内的空气,通过设置在集热腔内的换热器40能够及时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使得集热腔内的温度降低,以有效降低光伏组件20的温度,保证了光伏组件20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光伏组件20发电效率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同时,由于本技术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为一体化结构,可以将该装置直接作为外墙或屋顶使用。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建筑物外壁上设置光伏组件而言,不仅有效降低了建筑物承受的静载荷,还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降低综合使用成本。为了更充分地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本实施例中将换热器40设置在侧壁30上。换热器40可以为水冷壁换热器40,且该水冷壁换热器40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或其他传热介质,本实施例中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与所述建筑墙体(10)间隔设置;侧壁(30),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建筑墙体(10)之间,所述建筑墙体(10)、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侧壁(30)配合形成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集热腔内,所述换热器(40)用于吸收所述集热腔内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与所述建筑墙体(10)间隔设置;侧壁(30),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建筑墙体(10)之间,所述建筑墙体(10)、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侧壁(30)配合形成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集热腔内,所述换热器(40)用于吸收所述集热腔内的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侧壁(3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换热面,两个所述换热面用于与所述集热腔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所述换热器(40)的一个所述换热面贴设在所述侧壁(30)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导流板(50),设置在所述集热腔内,所述导流板(50)沿横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侧壁(30),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导流板(50),多个所述导流板(50)分成第一组导流板(50)和第二组导流板(50),所述第一组导流板(50)沿纵向间隔设置在一个所述侧壁(30)上,所述第二组导流板(50)设置在另一个所述侧壁(30)上,所述第一组导流板(50)与所述第二组导流板(50)配合形成流通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风机(60),设置在所述侧壁(30)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建筑墙体(10)之间,以将所述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文军凌文王世学高雪松李忠姜凯郭昌峰张喜山霍永国徐文良杜军李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节能减排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减排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光伏科技分公司重庆神华薄膜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