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808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9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卡接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卡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内侧插接有第一壳体。该自动行进式铣边机,通过施加给插杆向内侧的压力使其推进第二壳体的内腔,旋转限位杆,使限位杆通过轴承带动通孔旋转与插杆相错开,旋转连接座,连接座通过第三连接杆与支撑杆螺纹连接带动支撑杆向上运动,当运动至合适的位置后旋转限位杆,使通孔与插杆相对应,使其插杆插入进通孔内,在使用该装置时方便调整铣边的角度,使装置更加的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减小了发生移位脱落的现象,满足使用需要。

An Automatic Traveling Mill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marching edge milling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body.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left side of the body are respectively clamp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plate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The left side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late is clamped with a sleeve ring, and the inner side of the sleeve is inserted with a first shell. The automatic marching edge milling machine,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ertion rod to push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second shell, rotates the limit rod, so that the limit rod drives the through-hole rotation and staggers with the insertion rod through the bearing, rotates the connecting seat, and drives the support rod upward through the threade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ird connecting rod and the support rod. When moving to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 the limit rod rotates to make the through-hole and the support rod move upward. The insertion rod corresponds to the insertion rod into the through hole. When using the device, it is convenient to adjust the angle of milling edge, making the device more stable, reducing the phenomenon of displacement and shedding in the use proces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
本技术涉及铣边机
,具体为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
技术介绍
铣边机广泛适用于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行业、造船、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对各类低碳钢板、不锈钢板及铝板在焊接前的坡口加工、斜边、直边、U型坡口能一次铣削成型,与刨边机相比,具有价格低、能耗低、工效高、光洁度高、操作及维修方便等优点,例如申请号为201720726035.2的专利,包括机体,机体的一侧设置有电驱动部件,电驱动部件一侧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的底部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的一侧设置有调节丝杆,调节丝杆的一侧设置有上滚轮部件,虽然该专利通过新型保护壳通过其设置的与轴承相配合的陷位轴承位,但是在调整铣边角度时不方便操作,调整后使装置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移位脱落的现象,使焊接前的坡口达不到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卡接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卡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内侧插接有第一壳体,且第一壳体的底端与第一连接板的顶端相卡接,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端延伸进限位杆的内腔,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卡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内腔左右两侧均插接有与通孔相匹配的插杆,且插杆之间通过弹簧相卡接,所述插杆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卡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内腔上下两端表面均开设有与第三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套接有连接座,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卡接有与连接座的内腔底端表面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延伸出第一壳体和连接座,所述支撑杆的外壁顶端螺纹连接有第三连接杆,且第三连接杆的左右两端与轴承的内腔顶端相卡接,所述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轴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卡接有切削主轴套。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于限位杆位置对称。优选的,所述通孔间隙排列在限位杆的外壁,且通孔之间的间距为2cm。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的角度为度。优选的,所述插杆呈“T”字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自动行进式铣边机,通过施加给插杆向内侧的压力使其推进第二壳体的内腔,旋转限位杆,使限位杆通过轴承带动通孔旋转与插杆相错开,旋转连接座,连接座通过第三连接杆与支撑杆螺纹连接带动支撑杆向上运动,当运动至合适的位置后旋转限位杆,使通孔与插杆相对应,使其插杆插入进通孔内,在使用该装置时方便调整铣边的角度,使装置更加的稳定,在使用过程中减小了发生移位脱落的现象,满足使用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体,2、第一连接板,3、连接座,4、切削主轴套,5、第一连接杆,6、套环,7、第一壳体,8、第二连接板,9、轴承,10、第二连接杆,11、限位杆,12、插杆,13、支撑杆,14、第一滑块,15、第二滑块,16、转轴,17、第三连接杆,18、滑槽,19、弹簧,20、通孔,21、第三滑块,22、第二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包括机体1,机体1的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卡接有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8,第一连接板2的左侧卡接有套环6,套环6的内侧插接有第一壳体7,第一壳体7与第二连接板8之间的角度为110度,且第一壳体7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板8的顶端相卡接,第一壳体7的底端内腔中心位置卡接有轴承9的外筒,轴承9的内筒过盈配合有第二连接杆10,可以使限位杆11通过轴承9进行旋转,对调整好角度后的装置进行固定,第二连接杆10的顶端卡接有限位杆11,限位杆11的外壁从上至下均开设有通孔20,通孔20间隙排列在限位杆11的外壁,且通孔20之间的间距为2cm,限位杆11的外壁顶端卡接有与第一壳体7的内腔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一滑块14,可以使限位杆11在旋转时更加稳定,避免晃动,第一滑块14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于限位杆11位置对称,第一壳体7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13,且支撑杆13的底端延伸进限位杆11的内腔,支撑杆13的底端卡接有第二壳体22,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左右两侧均插接有与通孔20相匹配的插杆12,插杆12呈“T”字形,通过插杆12可以对调整好角度后的装置进行固定,且插杆12之间通过弹簧19相卡接,弹簧19为螺旋弹簧,弹性系数为20N/CM,弹簧19受到拉伸或挤压后产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后恢复至初始状态,插杆12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卡接有第三滑块21,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上下两端表面均开设有与第三滑块21相匹配的滑槽18,第一壳体7的顶端套接有连接座3,通过旋转连接座3可以使支撑杆13向上运动,通过支撑杆13可以实现对该装置的角度调节,第一壳体7的顶端卡接有与连接座3的内腔底端表面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二滑块15,支撑杆13的顶端延伸出第一壳体7和连接座3,支撑杆13的外壁顶端螺纹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7,且第三连接杆17的左右两端与轴承9的内腔顶端相卡接,支撑杆13的顶端通过转轴16轴接有第一连接杆5,第一连接杆5的顶端卡接有切削主轴套4。当需要调整铣边机铣边的角度时,通过第一壳体7外壁底端的凹槽施加给插杆12向内侧的推力,使插杆12向第二壳体22的内腔移动挤压弹簧19,同时插杆12带动第三滑块21在滑槽18内向内侧移动,弹簧19受力形变收紧给插杆12反向的推力,逆时针旋转限位杆11,限位杆11带动通孔20通过轴承9逆时针旋转与插杆12相错,逆时针旋转连接座3,使连接座3带动第三连接杆17在支撑杆13的外壁上逆时针旋转,通过第三连接杆17与支撑杆13螺纹连接,第三连接杆17旋转的同时带动支撑杆13向上运动,通过支撑杆13可以调整切削主轴套4的角度,调整好角度后顺时针旋转限位杆11,使限位杆11带动通孔20旋转与插杆12相对应,弹簧19复位推动插杆12卡进相对应该的通孔20内,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去调整铣边的角度,使其切削的精度更高。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卡接有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8),所述第一连接板(2)的左侧卡接有套环(6),所述套环(6)的内侧插接有第一壳体(7),且第一壳体(7)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板(8)的顶端相卡接,所述第一壳体(7)的底端内腔中心位置卡接有轴承(9)的外筒,所述轴承(9)的内筒过盈配合有第二连接杆(10),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顶端卡接有限位杆(11),所述限位杆(11)的外壁从上至下均开设有通孔(20),所述限位杆(11)的外壁顶端卡接有与第一壳体(7)的内腔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一滑块(14),所述第一壳体(7)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13),且支撑杆(13)的底端延伸进限位杆(11)的内腔,所述支撑杆(13)的底端卡接有第二壳体(22),所述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左右两侧均插接有与通孔(20)相匹配的插杆(12),且插杆(12)之间通过弹簧(19)相卡接,所述插杆(12)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卡接有第三滑块(21),所述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上下两端表面均开设有与第三滑块(21)相匹配的滑槽(18),所述第一壳体(7)的顶端套接有连接座(3),所述第一壳体(7)的顶端卡接有与连接座(3)的内腔底端表面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二滑块(15),所述支撑杆(13)的顶端延伸出第一壳体(7)和连接座(3),所述支撑杆(13)的外壁顶端螺纹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7),且第三连接杆(17)的左右两端与轴承(9)的内腔顶端相卡接,所述支撑杆(13)的顶端通过转轴(16)轴接有第一连接杆(5),所述第一连接杆(5)的顶端卡接有切削主轴套(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行进式铣边机,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卡接有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8),所述第一连接板(2)的左侧卡接有套环(6),所述套环(6)的内侧插接有第一壳体(7),且第一壳体(7)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板(8)的顶端相卡接,所述第一壳体(7)的底端内腔中心位置卡接有轴承(9)的外筒,所述轴承(9)的内筒过盈配合有第二连接杆(10),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顶端卡接有限位杆(11),所述限位杆(11)的外壁从上至下均开设有通孔(20),所述限位杆(11)的外壁顶端卡接有与第一壳体(7)的内腔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的凹槽相匹配的第一滑块(14),所述第一壳体(7)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13),且支撑杆(13)的底端延伸进限位杆(11)的内腔,所述支撑杆(13)的底端卡接有第二壳体(22),所述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左右两侧均插接有与通孔(20)相匹配的插杆(12),且插杆(12)之间通过弹簧(19)相卡接,所述插杆(12)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卡接有第三滑块(21),所述第二壳体(22)的底端内腔上下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明海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海圣机电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