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其极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682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极片包括集流体、活性物质层、导电结构及第一保护层。集流体包括绝缘层以及设置于绝缘层表面的导电层,导电层具有主体部及与主体部相连的突部,主体部的远离绝缘层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覆盖,且突部的远离绝缘层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覆盖。导电结构与突部通过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第一保护层具有弹性,第一保护层设置于突部的远离绝缘层的一侧并且位于熔接区和活性物质层之间。二次电池包括所述的极片。绝缘层的与突部对应的部分以及突部形成电引导部,多个电引导部层叠设置,并且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之间具有导电结构;第一保护层以及与第一保护层相对设置的突部均相对于主体部弯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的极片通常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一些极片1选择一种多层结构的集流体11,参照图1和图2,所述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到绝缘层111表面上的导电层112,而活性物质层12涂覆在导电层112的表面。导电层112包括被活性物质层12覆盖的主体部1121以及突出到活性物质层12外部的突部1122,所述突部1122和与突部1122对应的绝缘层111形成电引导部P。由于绝缘层111将两侧的导电层112隔开,所以两个导电层112之间的电流无法传递,导致电引导部P的过流能力差;为了提高过流能力,通常在导电层112上焊接导电结构13(导电结构13与导电层112之间形成熔接区W),以将两个导电层112上的电流汇集在一起。电引导部P和导电结构13连接在一起后具有较大的长度,为了节省空间,通常会将电引导部P和导电结构13弯折。另外,由于熔接区W的刚度较大,无法弯折,因此,只能在熔接区W的上侧或下侧弯折。但是,参照图1,在熔接区W的下侧弯折时,由于突部1122的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11)、活性物质层(12)、导电结构(13)及第一保护层(14);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于绝缘层(111)表面的导电层(112),导电层(112)具有主体部(1121)及与主体部(1121)相连的突部(1122),主体部(1121)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12)覆盖,且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12)覆盖;导电结构(13)与突部(1122)通过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W);第一保护层(14)具有弹性,第一保护层(14)设置于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一侧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11)、活性物质层(12)、导电结构(13)及第一保护层(14);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于绝缘层(111)表面的导电层(112),导电层(112)具有主体部(1121)及与主体部(1121)相连的突部(1122),主体部(1121)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被活性物质层(12)覆盖,且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未被活性物质层(12)覆盖;导电结构(13)与突部(1122)通过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W);第一保护层(14)具有弹性,第一保护层(14)设置于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一侧并且位于熔接区(W)和活性物质层(1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沿厚度方向(Y),第一保护层(14)的远离突部(1122)的表面低于活性物质层(12)的远离主体部(1121)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护层(14)分别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2)的靠近导电结构(13)的一端以及导电结构(13)的靠近活性物质层(12)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护层(14)与突部(1122)接触,并且第一保护层(14)的弹性模量小于突部(1122)的弹性模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极片(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保护层(14)和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茹薛庆瑞张子格蒋淼李静李伟汪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