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肇庆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60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属于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克服了现有自动变速器技术中存在较多的构件数量、复杂的结构,特别是难以提供略微渐进的、分级密集的传动比系列和良好的啮合效率的问题;包括沿着主旋转轴前后相继地设置的四个行星轮组;九个可转动的轴;六个换挡切换元件,换挡切换元件允许选择性地被操纵使得在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形成九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输入轴经由第一离合器与连接于第三行星架的第六轴可松脱地连接并且经由第二离合器与连接于第四太阳轮的第八轴可松脱地连接,第三轴与第一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连接并且经由第一制动器连接于壳体上;输出轴与第三齿圈、第四行星架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自动变速器
,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单元,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具体涉及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机动车的动力系包括发动机、多挡变速器和差速或主减速器组成。多挡变速器通过容许发动机在其扭矩范围内被多次操作来提高车辆的整个操作范围。变速器中可得到的前进速度比(前进挡)的数量确定了发动机扭矩范围重复的次数。前进挡的数量较少将会限制车辆的整个速度范围,并因此需要相对较大的发动机,方可产生较宽的速度和扭矩范围。目前四挡自动变速器特别是行星齿轮结构的自动变速器已在我国不断地普及,这些变速器改进了车辆的操作性能和燃料经济性。前进速度比的数量增加将减少在速度比之间的步长,并因此通过在正常车辆加速下使操作员基本察觉不到速度比替换而改进变速器的换挡质量。六挡、七挡、八挡、九挡自动变速器在车辆加速度和改进的燃料经济性方面比四挡和五挡自动变速器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这些变速器的尺寸大、结构的复杂性和成本高,这些自动变速器的普及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可自动切换的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车辆自动变速器已在现有技术中被多次描述并且始终被进一步开发和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壳体(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九个能转动的轴和六个换挡切换元件;所述四个行星齿轮组分别为第一行星轮组(P1)、第二行星轮组(P2)、第三行星轮组(P3)、第四行星轮组(P4);所述四个行星齿轮组沿轴向观察按第一行星齿轮组(Pl)、第二行星齿轮组(P2)、第三行星齿轮组(P3)、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顺序设置;所述第一行星轮组(Pl)包括第一太阳轮(P11)、第一行星轮架(P12)和第一齿圈(P13);第一行星轮架(P12)在圆周轨道上引导第一行星轮(P14),第一行星轮(P14)能够在第一行星轮架(P12)上圆周转动;第一行星轮(P14)与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挡汽车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壳体(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九个能转动的轴和六个换挡切换元件;所述四个行星齿轮组分别为第一行星轮组(P1)、第二行星轮组(P2)、第三行星轮组(P3)、第四行星轮组(P4);所述四个行星齿轮组沿轴向观察按第一行星齿轮组(Pl)、第二行星齿轮组(P2)、第三行星齿轮组(P3)、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顺序设置;所述第一行星轮组(Pl)包括第一太阳轮(P11)、第一行星轮架(P12)和第一齿圈(P13);第一行星轮架(P12)在圆周轨道上引导第一行星轮(P14),第一行星轮(P14)能够在第一行星轮架(P12)上圆周转动;第一行星轮(P14)与第一太阳轮(P11)并且与第一齿圈(P13)相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组(P2)包括第二太阳轮(P21)、第二行星轮架(P22)和第二齿圈(P23);第二行星轮架(P22)在圆周轨道上引导第二行星轮(P24),第二行星轮(P24)能够在第二行星轮架(P22)上圆周转动;第二行星轮(P24)与第二太阳轮(P21)并且与第二齿圈(P23)相啮合;所述第三行星轮组(P3)包括第三太阳轮(P31)、第三行星轮架(P32)和第三齿圈(P33);第三行星轮架(P32)在圆周轨道上引导第三行星轮(P34),第三行星轮(P34)能够在第三行星轮架(P32)上圆周转动;第三行星轮(P34)与第三太阳轮(P31)并且与第三齿圈(P33)相啮合;所述第四行星轮组(P4)包括第四太阳轮(P41)、第四行星轮架(P42)和第四齿圈(P43);第四行星轮架(P42)在圆周轨道上引导第四行星轮(P44),第四行星轮(P44)能够在第四行星轮架(P42)上圆周转动;第四行星轮(P44)与第四太阳轮(P41)并且与第四齿圈(P43)相啮合;所述九个能转动的轴分别为输入轴(1)、输出轴(2)、第三轴(3)、第四轴(4)、第五轴(5)、第六轴(6)、第七轴(7)、第八轴(8)和第九轴(9);所述输出轴(2)与第三齿圈(P33)、第四行星架(P42)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三轴(3)与第一太阳轮(P11)、第二行星架(P22)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轴(4)与第二太阳轮(P21)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五轴(5)与第二齿圈(P23)、第三太阳轮(P31)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六轴(6)与第三行星架(P32)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七轴(7)与第一齿圈(P13)第四齿圈(P43)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八轴(8)与第四太阳轮(P41)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九轴(9)与第一行星架(P12)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六个换挡切换元件由二个制动器和四个离合器组成,所述二个制动器分别为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所述四个离合器分别为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第三离合器(C3)和第四离合器(C4);所述六个换挡切换元件选择性地接合使得在输入轴(1)和输出轴(2)之间获得不同的传动比,从而能实现九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第一制动器(B1)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三轴(3)与壳体(G)连接起来;第二制动器(B2)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第四轴(4)与壳体(G)连接起来;第一离合器(C1)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输入轴(1)与第六轴(6)连接起来;第二离合器(C2)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输入轴(1)与第八轴(8)连接起来;第三离合器(C3)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第四轴(4)与第九轴(9)连接起来;第四离合器(C4)是可操纵的扭拒传递装置,以有选择性地将所述第六轴(6)与第九轴(9)连接起来。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焕樟张建利航邓伟任邓浩镇林坤吉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