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启富专利>正文

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936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属于三轮车避震设备领域,包括车底架和行走轮,所述车底架安装在行走轮上并可随行走轮一起移动,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上的承力减震架,所述承力减震架与车底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所述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配合实现三轮车的减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避震结构通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然后依靠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双重减震,使三轮车整体避震效果大大提升;另外,采用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配合,能大大提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的上限值。安装有上述双避震结构的三轮车辆,即使行走在颠簸路段,也能有效的避震,提高了行车的舒适、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属于三轮车避震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三轮车行业中,车架减震器多数都起效较差,即使可以使用也完全达不到避震的标准要求,减震器的使用大多是一种摆设,所以造成整车的避震效果差甚至没有,从而车的使用舒适度达不到预计的要求;另外,整个车架在不同承重状态下避震的效果不明显,有的避震结构在一点重量施压下就完全超出了其承载极限值,对于避震的作用也只有在小范围内有效,超出则毫无作用。因此,现有的避震结构导致三轮车走坑洼路时颠簸厉害,损伤车子配件、降低三轮车使用寿命,还给骑乘者带来极大的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结构设计合理,避震效果好,有效提高三轮车的使用舒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包括车底架和行走轮,所述车底架安装在行走轮上并可随行走轮一起移动,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上的承力减震架,所述承力减震架与车底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所述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配合实现三轮车的减震。作为改进,所述减震器设有多个,所述减震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旋转组件二,减震器通过上端的旋转组件二与承力减震架活动连接,减震器通过下端的旋转组件二与车底架活动连接。作为改进,所述减震器具有两个,规则安装在车底架上;各减震器的长度为190mm。作为改进,所述减震器的轴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7°。作为改进,所述套式减震机构包括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及分别设置在上下支撑杆间的减震弹簧和盖帽;所述盖帽具有两个,分别对应安装在上支撑杆、下支撑杆上,所述减震弹簧安装在两盖帽之间。作为改进,所述盖帽分别焊接在上支撑杆、下支撑杆上。作为改进,所述承力减震架采用两个方形的上支架和下支架配合组成或采用一个方形的承力减震架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双避震结构通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然后依靠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双重减震,使三轮车整体避震效果大大提升;另外,采用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配合,能大大提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的上限值。安装有上述双避震结构的三轮车辆,即使行走在颠簸路段,也能有效的避震,提高了行车的舒适、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套式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承力减震架一,2、减震器,3、旋转组件一,4、车底架,5、行走轮,6、旋转组件二,7、减震弹簧,8、盖帽,9、下支撑杆,10、上支撑杆,11、上支架,12、下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包括车底架4和行走轮5,所述车底架4安装在行走轮5上并可随行走轮5一起移动,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4上的承力减震架,所述承力减震架与车底架4之间安装有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所述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配合实现三轮车的减震。采用的旋转组件一3为常见的旋转构件,一般包括转轴轴心、尼龙套和贴套管组合,其中转轴轴心固定,尼龙套外壁紧嵌在铁轴套内,尼龙套内壁和转轴轴心可以转动。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减震器2设有多个,所述减震器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旋转组件二6,减震器2通过上端的旋转组件二6与承力减震架活动连接,减震器2通过下端的旋转组件二6与车底架4活动连接。其中,采用的旋转组件二6一般采用小对锁(对锁锁死后外壁和减震器链接头内孔尼龙套能转动)。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减震器2具有两个或者多个都可以满足使用需要,将减震器2规则安装在车底架4上;各减震器2的长度为190mm,减震效果有效满足使用要求。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减震器2的轴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7°,既能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又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作为实施例的改进,如图4所示,所述套式减震机构包括上支撑杆10、下支撑杆9、及分别设置在上下支撑杆间的减震弹簧7和盖帽8;所述盖帽8具有两个,分别对应安装在上支撑杆10、下支撑杆9上,所述减震弹簧7安装在两盖帽8之间,弹簧直接靠上下套帽压住,不需使用任何固定件。进一步的,所述盖帽8分别焊接在上支撑杆10、下支撑杆9上,结构稳固性好,安装方便。实施例1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车底架4和行走轮5,所述车底架4安装在行走轮5上并可随行走轮5一起移动,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4上的一个方形的承力减震架一1,所述承力减震架一1的前端底部通过两个旋转组件一3直接与车底架4连接;另外,承力减震架一1的前端上方与两个减震器2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两个减震器2的下端活动安装在位于承力减震架一1中部下方的车底架4上,承力减震架一1的中部通过两个套式减震机构连接在车底架4,依靠此双避震结构,使三轮车整体避震效果大大提升;另外,采用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配合,能大大提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的上限值。安装有上述双避震结构的三轮车辆,即使行走在颠簸路段,也能有效的避震,提高了行车的舒适、安全性。实施例2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车底架4和行走轮5,所述车底架4安装在行走轮5上并可随行走轮5一起移动,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4上由两个方形的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配合组成的承力减震架二,所述下支架12固定安装在上支架11的下方偏后位置(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上支架11的前端通过套式减震机构与车底架4连接,上支架11的后端上方与两个减震器2的上端活动连接,所述两个减震器2的下端活动安装在位于上支架11中部下方的车底架4上,所述下支架12的中部通过两个旋转组件一3直接与车底架4连接;依靠此双避震结构,使三轮车整体避震效果大大提升;另外,采用减震器、套式减震机构的配合,能大大提升承力减震架承载重量的上限值。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包括车底架(4)和行走轮(5),所述车底架(4)安装在行走轮(5)上并可随行走轮(5)一起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4)上的承力减震架,所述承力减震架与车底架(4)之间安装有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所述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配合实现三轮车的减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包括车底架(4)和行走轮(5),所述车底架(4)安装在行走轮(5)上并可随行走轮(5)一起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车底架(4)上的承力减震架,所述承力减震架与车底架(4)之间安装有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所述减震器(2)、套式减震机构和旋转组件一(3)配合实现三轮车的减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2)设有多个,所述减震器(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旋转组件二(6),减震器(2)通过上端的旋转组件二(6)与承力减震架活动连接,减震器(2)通过下端的旋转组件二(6)与车底架(4)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用双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2)具有两个,规则安装在车底架(4)上;各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启富
申请(专利权)人:王启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