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4807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先用超声波对水体处理60秒以上,再向水体表面施加16℃以下的低温水,或者向水体表面施加16℃以下低温水的同时,向水体用超声波处理60秒以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组合使用低温水控藻与超声波控藻技术,能够产生明显协同效应。所需的短时超声波控藻技术的功率密度较低,所需的低温水用量较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生物
,涉及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前较少发生蓝藻水华的深水水体,都开始发生蓝藻水华,如三峡水库支流水华在三峡大坝截流后变得日益严重。低温水控藻技术是深水水体中控制蓝藻水华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水库(或其它深水水体)中下层的低温水(低温水的密度较高)抽提至表层高温水区(高温水的密度较低),再借助其密度较高易于沉降的特性,携带水体表层漂浮的蓝藻沉至水体中下层。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由于水的比热较大,需要很大的抽水量和较长的抽水时间(以周、月计)才能改变水的温度分层,从而起到控藻作用。超声波控藻技术也是控制蓝藻水华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空穴作用破碎蓝藻的伪空胞等空腔结构,从而减少蓝藻浮力,进而促进蓝藻沉降。为避免超声波对其它水生生物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是低功率密度的超声波控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低功率密度超声波的破碎能力弱,也需要持续较长的处理时间(以日、周计)才能有效破碎藻细胞内的空腔结构,从而起到控藻作用。上述两项技术均是通过沉降技术控藻,但沉降原理不同。本专利技术将两项技术组合使用,使其发生协同作用:通过短时的低功率密度超声波减少蓝藻浮力,再通过少量的低温水携带蓝藻沉降,能够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有效沉降除藻,从而大大缩短控藻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先用超声波对水体处理60秒以上,再向水体表面施加16℃以下的低温水,或者向水体表面施加16℃以下低温水的同时,向水体用超声波处理60秒以上。超声波功率密度低至0.25W/L。低温水用量最低仅需25L/m2(控藻水面的面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超声波频率为120KHz。本专利技术方法组合使用低温水控藻与超声波控藻技术,能够产生明显协同效应。所需的短时超声波控藻技术的功率密度较低;所需的低温水用量较少。附图说明图1,单独超声波处理的除藻率。图2,加入8℃水后不同超声波预处理时长的除藻率。图3,加入11℃水后不同超声波预处理时长的除藻率。图4,加入14℃水后不同超声波预处理时长的除藻率。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八个长塑料管(高1.5m,内径0.1m,容积为11L),分为四组,向每组长塑料管中分别灌注0.5L30℃的经120KHz600w超声波预处理0、30、60、90s的野生铜绿微囊藻液,立即取各塑料筒水面下0.5cm处的藻液测其初始叶绿素a含量,每组两个塑料管在分别静置30min与4h后,取水面下0.5cm处藻液测其叶绿素a含量,计算除藻率%=(初始叶绿素a含量-30min/4h叶绿素a含量)/初始叶绿素a含量×100%。如图1所示,单独超声波处理(不加低温水)的除藻率较低(<15%),且超声30-60-90s除藻率增加不多。实施例2,八个长塑料管(高1.5m,内径0.1m,容积为11L),分为四组,向每组长塑料管中分别灌注0.5L30℃的经120KHz600w超声波预处理0、30、60、90s的野生铜绿微囊藻液,立即取各塑料筒水面下0.5cm处的藻液测其初始叶绿素a含量,再沿筒壁均匀加入8℃的水0.08L,每组两个塑料管在分别静置30min与4h后,取水面下0.5cm处藻液测其叶绿素a含量,计算除藻率%=(初始叶绿素a含量-30min/4h叶绿素a含量)/初始叶绿素a含量×100%。如图2所示。图2所示为超声波预处理后加8℃水静置30min/4h内水柱上层除藻率变化情况,ck组(无超声波处理)在4h时的除藻率为30%左右,比较低,说明单独低温水处理的效果不明显。超声波预处理30s、60s、90s后加入8℃水实验组的4h除藻率显著高于未超声对照组(P<0.05),且超声波预处理60s后静置4h除藻率最高(达71%),相对于ck组除藻率增加了超过30%(远高于单独超声波处理组的增幅,<15%,见图1),说明超声60s促使藻类沉降效果最好。而要达到较好的除藻效果,超声波预处理的时间应增加到60s以上,后加入8℃水能提高藻类沉降效率。实施例3,八个长塑料管(高1.5m,内径0.1m,容积为11L),分为四组,向每组长塑料管中分别灌注0.5L30℃的经120KHz600w超声波预处理0、10、60、120s的野生铜绿微囊藻液,立即取各塑料筒水面下0.5cm处的藻液测其初始叶绿素a含量,再沿筒壁均匀加入11℃的水0.08L,每组两个塑料管在分别静置30min与4h后,取水面下0.5cm处藻液测其叶绿素a含量,计算除藻率%=(初始叶绿素a含量-30min/4h叶绿素a含量)/初始叶绿素a含量×100%。如图3所示。图3显示,ck组(无超声波处理)在4h时的除藻率不到40%,说明单独低温水处理的效果不明显。超声波预处理10s、60s、120s后加入11℃水实验组的4h除藻率显著高于未超声对照组(P<0.05),且超声波预处理60s后4h除藻率高达83%,相对于ck组除藻率增加了超过40%(远高于单独超声波处理组的增幅,<15%,见图1),说明超声60s促使藻类沉降效果最好。而要达到较好的除藻效果,超声波预处理时间应增加到60s以上,后加入11℃水提高藻类沉降效率。实施例4,八个长塑料管(高1.5m,内径0.1m,容积为11L),分为四组,向每组长塑料管中分别灌注0.5L30℃的经120KHz600w超声波预处理0、10、60、120s的野生铜绿微囊藻液,立即取各塑料筒水面下0.5cm处的藻液测其初始叶绿素a含量,再沿筒壁均匀加入14℃的水0.08L,每组两个塑料管在分别静置30min与4h后,取水面下0.5cm处藻液测其叶绿素a含量,计算除藻率%=(初始叶绿素a含量-30min/4h叶绿素a含量)/初始叶绿素a含量×100%。如图4所示。图4显示,ck组(无超声波处理)在4h时的除藻率不到40%,说明单独低温水处理的效果不明显。超声波预处理10s、60s、120s后加入14℃水实验组的4h除藻率明显高于未超声对照组(P<0.05),且超声波预处理60s后4h除藻率高达86%,相对于ck组除藻率增加了超过40%(远高于单独超声波处理组的增幅,<15%,见图1),说明超声60s促使藻类沉降效果最好。而要达到较好的除藻效果,超声波预处理时间应增加到60s以上,后加入14℃水能提高藻类沉降效率。实施例5:室外水池验证测试当室外水池(长2m*宽2m*深1.5m)中驯养的野生微囊藻生长至叶绿素a浓度达到0.2mg/L时(以水下10cm处的表层水计),此时表层藻液水温为32℃,采用120KHz1500W超声波预处理60s后(功率密度仅为0.25W/L),再向水池表面泵入100L16℃冷水(其用量仅为25L/m2),静置1h后水下10cm处的表层水测定其叶绿素a含量约为0.1mg/L,即其除藻率达到约50%。同期设两个对照组水池,其中一个对照组水池只加入100L16℃冷水(但不经超声波处理),其1h后的除藻率约为0%;另一个对照组只采用120KHz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用超声波对水体处理60秒以上,再向水体表面加入16℃以下的低温水,或者向水体表面加入16℃以下低温水的同时,向水体用超声波处理60秒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控制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用超声波对水体处理60秒以上,再向水体表面加入16℃以下的低温水,或者向水体表面加入16℃以下低温水的同时,向水体用超声波处理60秒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凯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