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4755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设置在超声波发生器一侧的外壳、具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的主体腔室、空心针电极、接地极及介质板,所述外壳为底部设置有底板的圆柱形空腔结构,所述主体腔室设置在外壳内且与之内壁贴合,主体腔室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呈环状结构,所述主体腔室底部依次设置有介质板以及接地极,所述介质板与主体腔室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为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间隙处的外壳侧壁设置有出气孔;空心针电极作为放电极、进气孔,进入放电间隙,在放电间隙处存在磁场、超声波及紫外光,增强臭氧的产生效率和浓度。其中空心针电极和接地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发生器
,尤其涉及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商用臭氧发生器主要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形式,臭氧产率约为70g/kWh(空气源)和140g/kWh(氧气源),远低于理论值1226g/kWh。其中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由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气体放电形式,贯穿两电极的放电通道被气隙中的绝缘介质阻挡,从而在通道中产生大面积、高能量高密度的等离子体。通常来说,具有较高等离子体产生效率的介质阻挡放电可提高实际应用中等离子体的物理化学反应效率。虽然实验室研究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高实际应用中等离子体的物理化学反应效率,但这些方法主要针对实验室研究中面积较小的介质阻挡放电结构。因此,增加等离子体产生效率无疑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之,如何有效的提高单位体积内等离子体产生效率及其臭氧浓度是实际应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设置在超声波发生器一侧的外壳、具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超声波发生器一侧的外壳(2)、具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的主体腔室(1)、空心针电极(4)、接地极(7)及介质板(5),所述外壳(2)为底部设置有底板的圆柱形空腔结构,所述主体腔室(1)设置在外壳(2)内且与之内壁贴合,主体腔室(1)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呈环状结构,所述主体腔室(1)底部依次设置有介质板(5)以及接地极(7),所述介质板(5)与主体腔室(1)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为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间隙处的外壳侧壁设置有出气孔8;所述主体腔室(1)内设置有与之同心的环状磁铁槽,所述磁铁槽内设置有永磁铁(9),所述永磁铁(9)为轴向磁化的环形永久磁铁,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场增强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超声波发生器一侧的外壳(2)、具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的主体腔室(1)、空心针电极(4)、接地极(7)及介质板(5),所述外壳(2)为底部设置有底板的圆柱形空腔结构,所述主体腔室(1)设置在外壳(2)内且与之内壁贴合,主体腔室(1)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呈环状结构,所述主体腔室(1)底部依次设置有介质板(5)以及接地极(7),所述介质板(5)与主体腔室(1)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为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间隙处的外壳侧壁设置有出气孔8;所述主体腔室(1)内设置有与之同心的环状磁铁槽,所述磁铁槽内设置有永磁铁(9),所述永磁铁(9)为轴向磁化的环形永久磁铁,磁铁沿其轴垂直磁化,磁场方向与放电区域的电流反向,主体腔室(1)内壁设置有紫外灯光源(3);所述空心针电极(4)从主体腔室(1)上端的进气端口插入到主体腔室(1)中心且不与介质板(5)相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林生徐龙圣章亚芳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