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车及其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452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房车及其车厢。厢体为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升降顶结构包括伸缩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及第一滑动端,第一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的内壁或顶盖中的任一个,第一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的内壁或顶盖中的另一个。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及第二滑动端,第二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的内壁或顶盖中的任一个,第二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的内壁或顶盖中的另一个,伸缩杆与第一滑动端或第二滑动端传动连接。伸缩杆伸缩带动第一滑动端或第二滑动端沿垂直于厢体长度的方向滑动,以使顶盖在降顶状态与升顶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房车及其车厢具有较佳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房车及其车厢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旅游
,尤其涉及一种房车及其车厢。
技术介绍
房车的车厢一般包括厢体及顶盖,厢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顶盖具有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当顶盖位于降顶状态时,顶盖覆盖于开口处,厢体的内部体积固定。当顶盖位于升顶状态时,顶盖与厢体间隔设置,车厢的内部体积增大,以满足使用者对房车空间的需求。现有的房车一般通过液压杆或者气弹簧来对顶盖进行升降,然而液压杆及气弹簧形成的升降机构稳定性较弱,容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升降机构稳定性较弱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稳定性的房车及其车厢。一种车厢,包括:呈长条形的厢体,为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盖,包括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升降顶结构,包括伸缩杆、第一连杆及与所述第一连杆交叉设置并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及第一滑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及第二滑动端,所述第二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二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伸缩杆与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传动连接;其中,所述伸缩杆伸缩,可带动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沿垂直于所述厢体长度的方向滑动,以使所述顶盖在所述降顶状态与所述升顶状态之间切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顶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升降顶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厢体相对的两端,并关于所述厢体的轴向成轴对称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交叉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顶结构还包括沿垂直于厢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所述第二轨道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滑动端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所述第二滑动端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轨道,所述伸缩杆安装于所述厢体的内壁,并与所述第一滑动端传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顶结构还包括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轨道及所述第二轨道均为中空的杆体,所述第一轨道相对的两侧壁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车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二轨道相对的两侧壁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车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一滑块收容于所述第一轨道内,所述第二滑块收容于所述第二轨道内,所述第一滑动端与所述第一滑块可转动地连接,并沿所述第一通槽滑动,所述第二滑动端与所述第二滑块可转动地连接,并沿所述第二通槽滑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顶结构还包括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动端相对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动端及所述第一滑块的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动端相对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转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动端及所述第二滑块的所述第二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夹持于所述第一轨道与所述第二转动端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端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转动端与所述厢体的内壁均为铰链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柔性密封件,所述柔性密封件沿所述开口边缘的周向设置,且与所述顶盖的边缘连接。一种房车,包括:底盘;车头;及上述车厢,所述车厢及所述车头均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车头位于所述车厢的一侧。上述房车及其车厢,伸缩杆伸缩,驱动第一滑动端或第二滑动端沿垂直于厢体长度的方向滑动,可带动第一转动端及第二转动端转动,进而使得顶盖与开口边缘的距离发生变化,以实现顶盖在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具有一定的刚度,对顶盖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在顶盖状态切换的过程中便于稳定地支撑顶盖。此外,当顶盖位于升顶状态时,伸缩杆停止伸缩,因此,第一滑动端或第二滑动端的位置被固定,故可防止第一滑动端或第二滑动端滑动而导致升降顶结构的支撑功能失效。因此,上述房车及其车厢具有较佳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车厢中的顶盖处于降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车厢中的顶盖处于升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车厢中的升降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升降顶结构中的第一连杆安装于第一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升降顶结构中的第二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房车及其车厢。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房车包括底盘、车头及车厢100。车头及车厢100均安装于底盘,因此,车厢100与车头连成一个整体。底盘上设置有车轮,车头用于对底盘的运行速度进行控制,以带动车厢100在路面行驶。请一并参阅图2,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提供的车厢100包括厢体110、顶盖120及升降顶结构130。厢体110呈长条形,为一侧开口112的中空结构。具体地,当车厢100行驶与水平地面时,开口112开设于厢体110的顶部。顶盖120包括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当顶盖120位于降顶状态时,顶盖120覆盖于开口112处,厢体110的内部空间被固定。当顶盖120位于升顶状态时,顶盖120与厢体110间隔设置,厢体110的内部空间达到最大化。通过顶盖120在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使得厢体100的内部空间可增大或减小,以满足用户对空间的需求。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5,升降顶结构130包括伸缩杆133、第一连杆131及第二连杆132。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交叉设置并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杆1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1312及第一滑动端1313。第一转动端1312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110的内壁或顶盖120中的任一个,第一滑动端1313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110的内壁或顶盖120中的另一个。第二连杆13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1322及第二滑动端1323。第二转动端1322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110的内壁或顶盖120中的任一个,第二滑动端1323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厢体110的内壁或顶盖120中的另一个,伸缩杆133与第一滑动端1313或第二滑动端1323传动连接。其中,伸缩杆133伸缩,可带动第一滑动端1313或第二滑动端1323沿垂直于厢体110长度的方向滑动,以使顶盖120在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形的厢体,为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盖,包括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升降顶结构,包括伸缩杆、第一连杆及与所述第一连杆交叉设置并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及第一滑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及第二滑动端,所述第二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二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伸缩杆与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传动连接;其中,所述伸缩杆伸缩,可带动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沿垂直于所述厢体长度的方向滑动,以使所述顶盖在所述降顶状态与所述升顶状态之间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形的厢体,为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盖,包括降顶状态及升顶状态;升降顶结构,包括伸缩杆、第一连杆及与所述第一连杆交叉设置并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及第一滑动端,所述第一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及第二滑动端,所述第二转动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二滑动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或所述顶盖中的另一个,所述伸缩杆与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传动连接;其中,所述伸缩杆伸缩,可带动所述第一滑动端或所述第二滑动端沿垂直于所述厢体长度的方向滑动,以使所述顶盖在所述降顶状态与所述升顶状态之间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顶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升降顶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厢体相对的两端,并关于所述厢体的轴向成轴对称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交叉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顶结构还包括沿垂直于厢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设置于所述厢体的内壁,所述第二轨道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滑动端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所述第二滑动端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轨道,所述伸缩杆安装于所述厢体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忠良梅永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霞客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