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珊珊专利>正文

淤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2099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淤泥处理装置,包括:挤压箱,其底部设置有一个开口,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两块隔板,其间隔设置在挤压箱内,隔板与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挡板,其设置在挤压箱的底部;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的两端的下方;两块压板,压板为倒L形,且由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杆体,其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多对第二杆体,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两个收集箱,其分别设置在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减少人力投入,提高脱水效率,使淤泥经过脱水后方便运输。

Sludge treatment un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ludge treatment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n extrusion box with an opening at the bottom and a sewage outlet on two side walls respectively; two partitions, whose intervals are arranged in an extrusion box, and the partitions are parallel to the side walls of the sewage outlet on the extrusion box; a baffle, which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extrusion box; two supporting rod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baffle. Two pressure plates are inverted L-shaped and consist of the first plate and the second plate. The first plate is between the two diaphragms, and the second plate faces two diaphragm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bar body is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first plates; the second bar body is hinged with the first bar body at one end, and the other end is hing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irst plate body. The collecting box is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s of the upper ends of the extrusion box which are spac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The invention can reduce manpower input, improve dewatering efficiency, and make sludge convenient for transportation after dewat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淤泥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淤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泥沙淤积会导致河床抬高影响防洪,同时影响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进行,制约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剧水环境恶化。淤泥水分含量很高,不方便运输和晾晒,需要先进行初步脱水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通过淤泥脱水装置能对河道内的淤泥进行脱水处理,但现有的淤泥脱水装置存在着脱水效率较低,人力投入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淤泥处理装置,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脱水效率,使淤泥经过脱水后方便运输。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淤泥处理装置,包括:挤压箱,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两块隔板,其沿所述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位于两块隔板之间,隔板的底部、隔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的顶部的高度;挡板,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相对,当挡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封住所述开口,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相对,挡板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两块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板体与隔板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齐平;第一杆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多对第二杆体,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中的两根第二杆体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时,第一杆体能带动各根第二杆体的一端上下移动;两个收集箱,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且不限制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运动,两个收集箱设置为:当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运动时,挤压箱中的淤泥能沿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中。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板,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下方,两根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板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杆体为内部中空,且底部敞开的长方体形;所述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杆体,其为长方体形,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位于挡板的上方,第三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三杆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一杆体的内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第一杆体套设在第三杆体上,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第一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相抵时,各根第二杆体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两对导向杆,一块第二板体对应一对导向杆,一对导向杆沿所述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根导向杆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杆的一端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中,另一端和与其相对的挤压箱的侧壁固定连接;导向杆不限制第二板体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移动。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一对导向杆分别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两个收集箱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收集箱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与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相抵,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分别与其下部铰接。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挤压箱的内部设置有两块压板,压板能对挤压箱内的淤泥进行挤压,使淤泥中的水被挤压出来,这样能大大提高脱水效率,使得初步脱水后的淤泥方便运输。本专利技术在挤压箱的底部设置有挡板,在压板对淤泥进行挤压时,挡板封住开口,在淤泥脱水结束后,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移动,能使淤泥顺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落至两个收集箱中,使得淤泥方便收集。本专利技术通过动力装置驱动第一杆体向下移动,即可对对淤泥进行挤压,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连接板上下移动,即可封住或打开开口,能大大减少人力投入。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淤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对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淤泥处理装置,包括:挤压箱100,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101,所述开口101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100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102,污水通过污水出口102流出后进行其他处理;两块隔板110,其沿所述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100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100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110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100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02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101位于两块隔板110之间(最好是开口101的长度与两块隔板110间的距离相等),隔板110的底部、隔板110上沿挤压箱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100的底部、挤压箱10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110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110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100的顶部的高度;挡板120,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101相对,当挡板120与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箱,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两块隔板,其沿所述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位于两块隔板之间,隔板的底部、隔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的顶部的高度;挡板,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相对,当挡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封住所述开口,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相对,挡板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两块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板体与隔板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齐平;第一杆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多对第二杆体,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中的两根第二杆体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时,第一杆体能带动各根第二杆体的一端上下移动;两个收集箱,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且不限制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运动,两个收集箱设置为:当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运动时,挤压箱中的淤泥能沿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中。...

【技术特征摘要】
1.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箱,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两块隔板,其沿所述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位于两块隔板之间,隔板的底部、隔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的顶部的高度;挡板,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相对,当挡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封住所述开口,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相对,挡板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两块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板体与隔板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齐平;第一杆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多对第二杆体,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中的两根第二杆体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郭珊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