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运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24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包括:底盘;支撑后墙,支撑后墙设置在底盘上;侧墙,两个侧墙相间隔地设置在支撑后墙上,侧墙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可枢转地连接;前门,侧墙的第二端与前门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前门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运动,两个子侧墙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折叠后稳定性差,容易倾倒,从而导致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损坏率高的问题。

Container transport equipmen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veyor device, which includes: chassis; supporting rear wall, supporting rear wall on chassis; side wall, two side walls are separately arranged on supporting rear wall, the first end of side wall can pivotally connect with supporting rear wall; front door, the second end of side wall can pivotally connect with front door; and side wall includes two pivotally connected sub-side walls, the front door is close to branch. When the rear wall moves in the direction, the relative rotation occurs between the two sub-walls, thus folding the conveyor.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s of poor stability after folding and easy dumping of the collector in the prior art, resulting in hidden safety hazards and high damage rate during the storage of the collector after fo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运器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货物运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运器具。
技术介绍
在快速货物运输
,主要以散运为主,导致人工装卸成本高,装卸效率低,不利于货物管控等缺点,集运器具的使用可以提升装卸效率,有利于提升装卸的自动化程度,便于货物管控。但现有技术中如图1示出的集运器具1,在折叠后稳定性差,存在容易倾倒的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容易造成集运器具的损坏,从而限制了集运器具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运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折叠后稳定性差,容易倾倒,从而导致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损坏率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包括:底盘;支撑后墙,支撑后墙设置在底盘上;侧墙,两个侧墙相间隔地设置在支撑后墙上,侧墙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可枢转地连接;前门,侧墙的第二端与前门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前门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运动,两个子侧墙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盖,上盖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的远离底盘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上盖的第二端盖设在前门上。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连接梁,上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铰接,并位于前门上方,上盖具有上固定槽,上连接梁伸入上固定槽。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底板,底板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的靠近底盘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底板的第二端位于前门的下方。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下连接梁,下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墙铰接,并位于前门下方,底板具有下固定槽,下连接梁伸入下固定槽。进一步地,支撑后墙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部,支撑部的第一端与底盘固定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一端,底板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端,上盖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支撑部围成用于容纳折叠的各子侧墙的容纳空间。进一步地,支撑后墙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或支撑部连接,两个侧墙均位于两个限位结构之间。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侧墙锁紧件,侧墙锁紧件可移动地设置在侧墙上,底板上开设有锁紧孔,侧墙锁紧件沿远离底板的方向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侧墙锁紧件位于锁紧位置时,侧墙锁紧件插入锁紧孔,以使侧墙与底板固定连接;当侧墙锁紧件位于解锁位置时,侧墙锁紧件由锁紧孔退出,以使侧墙能够相对于底板运动。进一步地,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支撑后墙、两个侧墙和前门形成呈长方体的集运器具本体;集运器具还包括:连接座,连接座可转动地设置在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连接座具有安装孔;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集运器具的两个安装孔,以将两个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集运器具本体的两个棱边的连接座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连接件,集运器具还包括两个止挡件,两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伸入安装孔后分别与两个止挡件连接,两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用于与另一个集运器具连接。进一步地,集运器具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与集运器具本体连接,固定件具有放置孔,连接件的两端分别插入安装孔和放置孔。进一步地,集运器具本体的四个棱边上各设置有两个连接座,固定件位于两个连接座之间,其中,固定件包括连接段和与连接段连接的两个放置段,两个放置段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放置段上开设有放置孔,连接段连接在两个连接座之间。进一步地,底盘包括底架和设置在底架底部的脚轮,底架包括:边梁,两个边梁相间隔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底部,边梁的第一端位于支撑部的下方,当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边梁的第二端位于底板的下方;第一横梁,第一横梁连接在两个边梁之间,并位于边梁的第二端,第一横梁和两个边梁呈梯形;第二横梁,第二横梁连接在两个边梁之间,并与第一横梁间隔设置,第二横梁和两个边梁之间围成插接空间,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通过插接空间与另一个处于折叠状态的集运器具插接在一起。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底盘上设置支撑后墙,两个侧墙的第一端与支撑后墙可枢转地连接,前门与侧墙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其中,侧墙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拉动或推动子侧墙,能够使前门在子侧墙的带动下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运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也可以直接向靠近支撑后墙的方向推动前门,子侧墙相对于前门发生转动,从而将集运器具折叠。本申请提供的集运器具优化了集运器具的结构,采用了新的折叠方式,从而使折叠后的集运器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出现倾倒的情况,降低了集运器具的破损率,保证了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时的安全性,提升集运器具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处于使用状态的集运器具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在折叠过程中的一个变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在折叠过程中的另一个变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2的集运器具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多个处于折叠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插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多个处于使用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9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的图2的集运器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侧墙锁紧件位于锁紧位置;图13示出了图1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侧墙锁紧件处于解锁位置。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集运器具;10、底盘;11、底架;111、边梁;112、第一横梁;113、第二横梁;114、插接空间;12、脚轮;20、支撑后墙;21、支撑部;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限位结构;241、限位杆;242、加强杆;30、侧墙;31、子侧墙;40、前门;41、子前门;42、前门锁;50、上盖;60、上连接梁;70、底板;71、锁紧孔;80、下连接梁;90、侧墙锁紧件;100、连接座;101、安装孔;110、连接件;120、止挡件;130、固定件;131、放置孔;132、连接段;133、放置段;140、限位块;141、第一限位块;142、第二限位块;150、安装筒;151、导向槽;152、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运器具折叠后稳定性差,容易倾倒,从而导致集运器具在折叠后存放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损坏率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如图2至图13所示,集运器具包括底盘10、支撑后墙20、侧墙30和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0);支撑后墙(20),所述支撑后墙(20)设置在所述底盘(10)上;侧墙(30),两个所述侧墙(30)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后墙(20)上,所述侧墙(30)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后墙(20)可枢转地连接;前门(40),所述侧墙(30)的第二端与所述前门(40)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侧墙(30)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31),所述前门(40)向靠近所述支撑后墙(20)的方向运动,两个所述子侧墙(3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所述集运器具折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0);支撑后墙(20),所述支撑后墙(20)设置在所述底盘(10)上;侧墙(30),两个所述侧墙(30)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后墙(20)上,所述侧墙(30)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后墙(20)可枢转地连接;前门(40),所述侧墙(30)的第二端与所述前门(40)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侧墙(30)包括两个枢转连接的子侧墙(31),所述前门(40)向靠近所述支撑后墙(20)的方向运动,两个所述子侧墙(3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将所述集运器具折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盖(50),所述上盖(50)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后墙(20)的远离所述底盘(10)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所述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上盖(50)的第二端盖设在所述前门(4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运器具还包括上连接梁(60),所述上连接梁(6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墙(30)铰接,并位于所述前门(40)上方,所述上盖(50)具有上固定槽,所述上连接梁(60)伸入所述上固定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运器具还包括底板(70),所述底板(70)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后墙(20)的靠近所述底盘(10)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当所述集运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底板(7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前门(40)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运器具还包括下连接梁(80),所述下连接梁(8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墙(30)铰接,并位于所述前门(40)下方,所述底板(70)具有下固定槽,所述下连接梁(80)伸入所述下固定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后墙(20)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部(21),所述支撑部(21)的第一端与所述底盘(10)固定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1)的第一端,所述底板(7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3),所述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1)的第二端,所述上盖(5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二连接部(23)和所述支撑部(21)围成用于容纳折叠的各所述子侧墙(31)的容纳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后墙(20)还包括限位结构(24),所述限位结构(2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二连接部(23)和/或所述支撑部(21)连接,两个所述侧墙(30)均位于两个所述限位结构(24)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运器具还包括侧墙锁紧件(90),所述侧墙锁紧件(9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侧墙(30)上,所述底板(70)上开设有锁紧孔(71),所述侧墙锁紧件(90)沿远离所述底板(70)的方向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侧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艳明李景阳陈志广李亮宋岩崔禹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