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充电方案中,充电电路单一,充电效率较低,随着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充电方法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技术方案中,提出采用低电压高电流的方式,并且为了防止电流过高击穿电路,解决大电流在传输线路里的损耗过大的问题,采取了一定的均流措施,比如使用2个充电芯片进行分流;还有技术方案采取同时增大电压和电流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中虽然可以增大总电流达到快充的效果,但多路充电电路只能同时闭合和断开,且没有安全保护电路,在效率和发热控制上不能做到很好的平衡。因此,如何在控制温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快速充电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快速充电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快速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识别模块、过温保护模块及开关模块:所述驱动模块通过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识别模块、过温保护模块及开关模块:所述驱动模块通过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充放电控制芯片U8和单片机U10及数据通信协议对整个电路进行充放电控制和电压升降控制;所述识别模块通过识别芯片以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过温保护模块通过芯片电压调整器判断温度的高低以控制电路的通断;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接收充放电指令以控制整个电路的充放电的通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识别模块、过温保护模块及开关模块:所述驱动模块通过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充放电控制芯片U8和单片机U10及数据通信协议对整个电路进行充放电控制和电压升降控制;所述识别模块通过识别芯片以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过温保护模块通过芯片电压调整器判断温度的高低以控制电路的通断;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接收充放电指令以控制整个电路的充放电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充放电控制芯片U8、单片机U10、插件J2、30个电阻R6、R11-R16、R19、R22-R23、R27、R29、R34-R38、R66、R72、R82-R86及R88-R94,19个电容C11-C14、C19-C20、C38-C43、C48-C51、C53-C54及C56、二极管D13和D14、三极管Q8和Q9、电感线圈FR1及信号Auto、BTV、CG2-IO、CG2-CLK、EN1-Discharge、NTC、OG2-IO、OG2-CLK、SW1、SW2及VOL-Vin;所述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的型号为SC8802,包括33个引脚,其第一个连接电阻R15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阻R16的一端,第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四个引脚连接单片机U10的第五个引脚,第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72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86和R90的一端,第八个引脚连接电阻R66的一端,第九个引脚连接电阻R83的一端,第十个引脚连接电阻R84的一端,第十一引脚连接电容C53的一端,第十二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93的一端和电容C54的一端,第十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85和R88的一端及电容C43的一端,第十四个引脚、第二十五个引脚和第三十三个引脚均接地,第十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94的一端,第十七个引脚连接分别连接开关模块和电容C38的一端,第十八个引脚分别连接开关模块和电容C38的另一端,第十九个引脚分别连接开关模块和电容C40的一端,第二十个引脚的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0的一端和二极管D13的一端,第二十一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二十二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0的另一端和信号SW2,第二十三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二十四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3的另一端、二极管D14的一端和电容C42的一端,第二十六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二十七个引脚分别连接信号SW1和电容C19的一端,第二十八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二十九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4的另一端和电容C19的另一端,第三十个引脚连接过温保护模块,第三十一个引脚连接电容C39的一端,第三十二引脚连接电容C3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3的一端;所述电阻R9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6的一端;所述电阻R86的一端和R85的另一端、电容C41的一端和C43的另一端均连接过温保护模块;所述电阻R81的一端和R2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4和R82的一端;所述电阻R14和R82的另一端并联,且并联的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6和R35的一端;所述充放电控制芯片U8的型号为CYPD2122-24LQXIT,包括24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连接电容C49的一端,第二个引脚和第三个引脚均连接电容C48的一端,第六个引脚、第八个引脚和第九个引脚并联,且并联的一端分别连接过温保护模块,第七个引脚连接电容C50的一端,第十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6和电容C14的一端,第十一个引脚连接信号OG2-IO,第十二个引脚连接信号OG2-CLK,第十三个引脚分别连接开关模块,第十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第十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91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第十九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3和R38的一端,第二十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2和R37的一端,第二十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12和R8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电阻R27和R29的一端;所述电容C12、C13和C51的一端、电阻R89和R91的一端、电阻R37和R38的另一端均连接过温保护模块;所述插件J2包括五个接口,其第一个接口连接信号CG2-IO,第二个接口连接信号CG2-CLK,第三个接口连接充放电控制芯片U8第十六个引脚,第四个接口接地,第五个接口连接开关模块;所述单片机U10的型号为HT66F319,包括28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接地,第二个引脚连接识别模块,第三个引脚连接识别模块,第四个引脚连接信号SEG4,第五个引脚连接升降压充放电控制芯片U7的第四个引脚,第九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十个引脚连接信号Auto,第十一个引脚连接过温保护模块,第十二个引脚连接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个引脚连接信号EN1-Discharge,第十四个引脚连接过温保护模块,第十五个引脚连接信号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十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七个引脚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八个引脚连接过温保护模块,第十九个引脚连接电阻R13的一端,第二十个引脚连接信号NTC,第二十一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第二十二个引脚连接信号VOL-Vin,第二十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第二十四个引脚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第二十五个引脚连接识别模块,第二十六个引脚连接信号BTV,第二十八个引脚连接开关模块;所述电阻R8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4和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开关模块,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29、R34、R35、R66、R83、R84、R88、R90及R93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1、C12、C13、C14、C40、C41、C42、C49、C48、C50、C51、C53、C54及C56的另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均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模块包括识别芯片U2、跳线接口JP1、电源管理芯片Q10、电阻R3、R4、R5、R10、R65、R73、R74、R75、R78及R79、电容C6、及二极管D1、D2、D3及D4;所述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先华,戚瑞斌,姚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